文/桑珍珍 胡盈盈
长期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发展难题。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相关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可能达到4.3亿左右,将超过总人口的1/4[1]。这就意味着到205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减轻老龄化浪潮的影响是当今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2]。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朝着广泛的覆盖面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并在全国各地不断扩大。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员来说,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实施进度是有所不同的。我国仍有许多偏远地区的人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并且有部分人员即使被纳入到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内,但没有参与其中,造成企业单位、机关单位和农村地区不同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群体之间分配不公平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不同社会群体的基本老年生活[3-5]。在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中,主要在原有的制度体系下,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以及制约因素。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作用,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稳定性[6]。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是渐进式的,从以往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研究可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以及工业化发展程度息息相关[7]。目前来看,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日益加剧[8]。从这两方面来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而经济的发展能够帮助解决养老问题。
建立社会捐赠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人的公平资源分配。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制约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与当前社会背景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规律相协调;考虑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在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的基础上,不能超出国家的支付能力;考虑到收入水平和不同类别人群的生命风险,实施不同类别的养老金保险制度才能更有效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养老生活。对于个人的养老问题,关键在于经济保障,资金的统筹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在资金统筹上,不能只是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执行具有诱导性或鼓励性的储蓄,应当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财政应进行适当补助。目前全国范围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想要更好地落实这一政策,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养老保险制度、法律法规,实现保障形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建立相对健全的制度体系来支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市场分割严重,市场经济缺少统一管理。因此,根据国情需要,建立了计划经济,在经济上是高度计划,政治上则是高度集权,便于对经济进行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单位或企业职能和属性各不相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所不同,很难充分利用到市场资源盈利,更多的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导致部分单位在退休管理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与一般企业存在很大差异,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上也有所不同。企业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与薪酬制度、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相互匹配的。在原有制度下,一些公有企业所执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与私有企业完全不同的。公有企业的退休金制度,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其内部人员自然会对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如果仍然大力推动这一制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负面反应,例如预算支出增加等,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以及对绩效评估的影响,企业运行收益将远远低于运行成本,缺少长远的发展前景。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可知制度具有刚性,在薪酬制度改革不能跟上步伐时,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执行的基本工资标准是不同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也就不能统一,只有在适当的治理制度和法规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持同步的情况下,才能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民众的思想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必须做好群体的思想工作,如果不能及时做好这一方面工作、没有在第一时间宣传好相关的利益补偿功能,在养老保险执行后,部分人可能会对自身养老金待遇下降的问题产生忧虑和不解,从而导致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认同。另外受到社会劳动力过剩的影响,出现就业压力和金融市场预期不稳定等各种问题,这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经济遭受重创之后,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这种经济形势下,群众的心理承受力正在逐渐下降,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思虑更重,制度很难落实。这种形势下,想要执行新的、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更是难以获得群体的认同。
根据地方共同基金的财务负担,建立和实施捐赠社会保险制度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还必须承担相关费用,例如制定和实施该制度的计划。在几乎恒定的地方预算收入的条件下,创建大量系统的成本急剧上升,这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支出增多,并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如此一来财政压力不降反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推广更加困难。但是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大力推广和深化中,为了确保养老金的及时支付和系统的平稳运行,必须承担一部分损失。这将导致地方财政压力的恶性循环,阻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
根据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无论是公有企业人员还是私有企业人员,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多少与个人缴费年限的长短、工作时间和退休年龄等因素相关,都是在职时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缴费,这些影响因素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参保人员对个人未来的养老保障没有明确的预期,由此可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中存在一定缺陷,缺少对人的激励性。因此,为了获得利益并使个人利益最大化,被保险人和部门希望支付最低费用以使成本最小化。因此,养老金保险改革可持续性的主要威胁是该系统的低收益性。
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一账户操作,导致账户空缺和个人账户积累。因此,当支付养老金时,有必要使用福利的产生来补偿设备中的第一笔费用。一代人的财富的损失,这种支付风险的转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支付意愿。如果支付意愿下降,将会出现各种明示或暗示的规避费用的行为。这必然会对福利基金的收入水平造成影响,由于恶性循环而加剧了中国养老基金无法维持的困境。此外,尽管养老保险文件明确要求在省级建立养老基金,但这在实际运营水平上尚未得到充分实施。许多地区大部分都保留在县和市一级,因此很难创建高效且高利润的运营模式。结果造成系统收入的效率降低,在这种分散管理中必须投入更多管理成本,进而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政府的公信力,制约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和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总体发展的不断加快,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越来越大。与系统的不平衡发展和社会分配的供给不足有关的问题也很多,严重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冲突。本文以相关理论背景为依据,通过阅读书籍和相关参考资料分析了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梳理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客观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制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因素,为后续推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突破各个方面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