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蒋玲芬
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教学的契机,不断地联系生活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授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推动学生的德育知识成长。
通过近些年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来看,很多家长在和教师探讨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往往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要么要求教师严格对待学生,要么对学生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只要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或者不惹麻烦就可以了。面对家长的教育出发点,很多教师往往为省略诸多麻烦,会满足家长的想法,而有些教师则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以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推动学生成长。
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应当明确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汲取时代的科学思想,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把学生的需要和培养方向放到教学重点上。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适当地结合具体情境以理服人,通过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一定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以情感动人才能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而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态度,则会造成学生叛逆,甚至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1)以情育人,构建与学生的良性沟通体系。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输出一定的情感,在进行知识教学时,创设情感教学情境,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其自身情感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对应的经验,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的良性沟通体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相应的教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成长。
例如,在《大禹治水》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在学生进行学习前为学生播放此篇课文的视频故事,让学生对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待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对学生提问“:为什么大禹在治水的途中路过自己的家门却三次而不入呢?”同时播放大禹治水的寓言故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启发。学生通过更具视觉性的刺激,了解到当时水患严重,大禹为了人民而放弃了回家看家人的机会,这是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学生在听到教师的讲解后,可能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大禹不回家,那么他的父母会不会想他呢?”教师此时可以不对问题进行回答,而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空间,让学生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部分学生认为,虽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分伟大,但是父母一定很思念他,他应当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大部分学生认为,大禹治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民有家可回,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团圆,如果大禹在此时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所以大禹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更多的人回家提供了机会。对学生的探讨,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学生所站角度不同,讨论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但是都认识到父母之爱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每个人所必备的。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观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成长。
(2)以理动人,形成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要想将德育和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融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同时还要以道理来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建设,通过事实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想成长,提升自我觉悟。
在进行课文《揠苗助长》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寓言故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进行完初步阅读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想让禾苗快点长大的农夫采取的办法是对还是错?学生都认为这是错的。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农夫的行为是错的呢?学生略加思索,表示想要禾苗生长,可以施肥除草,而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像农夫那样急于求成,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教师在听到学生的表达后,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在学生总结观点时,将观点进行升华,将古代寓言故事的启示和现在的生活进行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说,如果在学习上,同学们都想快速提高成绩,为此采取了不良的手段,虽然一时之间提高了成绩,但是还是会在考试时暴露自己的真实水平,所以,大家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做学问,只有认真学习才是正确的方法。
(3)情理融合,联系生活构建全新德育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知识讲解时,教师要注重情理融合。在情感输出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以理服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果。在进行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根据当今的发展趋势,为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德育思想,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
在小学语文课堂融合德育思想并非简单的说教工作,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地结合具体发展情况,构建一定的情感体系,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不断地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成长,推动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品德素质,保证道德素养更贴合时代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