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娟
(安徽省淮南市第七中学 安徽 淮南 232000)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之间相互契合,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流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古典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从而运用传统民族文化进行熏陶,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和厚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资源也逐渐丰富。要想积极发扬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新型教学模式,选取有益资源,为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做准备。新的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有创新性,积极探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把传统文化的可用之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初中生可能只能看到其表面文字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堂讲解时要及时进行补充拓展,这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合适的机会。就像古诗,它通常是比较简短的,但每一个关键字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只能体验出它表面呈现出的精髓,教师对关键字加以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风采,还可以掌握更多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的积极拓展,能够开拓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渗入到语文教学领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融入相关图片、视频。通过图片展示汉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音频创造文化情景,让学生从内心燃起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究的火焰。
比如,在学习《背影》时,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歌曲的信息及听后的感受。接下来,通过课件展示作者介绍和作品背景介绍,让学生在了解作者之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情景,教师可以播放几部关于父爱的电视剧,例如《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能够让学生回忆自己沉浸在父爱中的场景,为课堂奠定父爱的情感基调。最后,让学生用真情朗读课文,用心感受,并在学生朗读时适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例如买橘过程中父亲的身形。巧用多媒体技术,在声音、图像、音频的立体结合下,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并让他们懂得感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其精髓才会被挖掘,既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指导。传统文化是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初中语文教学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形成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文化、认识文化、消费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传统文化有精华必有糟粕,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交流,进行师生互动,认清腐朽传统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之处,在思辨的过程中舍弃糟粕。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对传统文化会有新的见解,学生的思想体系也一定会有所变化。学生思想上发生变化,在行动上则会有明显的显现。通过实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会更深刻,学生会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形成个人良好的是非观,有自己的思维认识体系。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定能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典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经典中包含着世世代代文人墨客的思想、人民的习俗等,学生通过在语文课堂中阅读经典作品,一方面可以充分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经典作品感受文化以及语言的魅力,进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例如,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给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经典诵读本,然后安排每天早读或者上语文课前几分钟让学生阅读。经典诵读本的内容包括经典诗词、文言文、优秀文学作品等。长期这样坚持,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也会不断地提高。同时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会自然而然地记住和了解一些古诗词等内容,这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长期接受文化经典的熏陶,自身的思想和写作水平也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机会,拉近学生与古代文人之间的距离,进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时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古典文化情境的创设以及深入挖掘素材中的情感价值,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