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彪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第一次提出“体育强国”是在1983 的《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对我国体育发展目标进行了定位,确立了初期的体育发展方向,这个时期提出的“体育强国”主要还是指竞技体育,主要是以赛事夺金作为主要目标。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位于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把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作为今后的体育目标,需要将我国目前的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发展,体育强国不仅是体育竞技比赛,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关注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13 年8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提出,健康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群众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建成小康社会,健康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引导大众参与体育,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2021年1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延庆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群众体育是我国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要通过冬奥会把我国的冰雪运动搞上去,积极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
体育强国是基于当今全球体育发展趋势而设立的科学战略,是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到2035 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我国体育领域的主要矛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对“十四五”体育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体育已成为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事业。建设体育强国,需要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从1952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2009年设立全民健身日,再到目前推动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在多年的倡导下,体育日益成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推行体育强国不仅可以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全民幸福指数。
“体育强国”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方式,既可作“体育事业强大的国家”,也可作“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使国家更强大”,还可以理解为强国体育。在探讨体育强国时,不能只关注其中单一的某种理解,应将这些理解加以结合,这样才能避免局限和片面的研究,更加全面地讨论体育强国的深层内涵。不同的理解之间其实是有紧密联系,一方面,体育事业的强大除了能使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得到满足,还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体育事业的强大和国家的发展繁荣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国家的繁荣强盛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因此,从2 个方面讨论体育强国十分有必要,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本质和内涵。本质即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专有属性及其形成原因,体现出事物内部存在的不同关系。内涵是某一事物所有属性的集合。这2个概念虽然提法不同,但共同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因此,在研究体育强国时,可对2 个概念共同讨论,主要有以下2 点。
体育强国的真正含义不只在于数字层面的成绩,诸如奥运会奖牌数、建设体育场地数、运动会举办数量等,而是在于其是否以科学合理的理念指导本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其他国家是否有参考价值。以早期的体育大国美国为例,其在积极促进本国体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参考的发展理念。NBA 的出现体现了美国体育发展职业化进程,其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还融合了市场经济,同时还推动了美国篮球运动和经济的双重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体育职业化的借鉴样板。
某种程度上讲,当前我国体育事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是一个思想误区,即认为群众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发展是互斥的关系。这种误区的产生是因为对这二者的本质与联系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现代体育自19 世纪末期在我国流行,当时在大众认知中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升人民体质来保家卫国、抵御外侵。现如今虽然进入了和平年代,但通过体育提升人民体质和精神风貌的观念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体育改善人民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不再只是国家层面的需求,体育发展的价值更多反映在对人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需要以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科学理念发展体育强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事业建设。
体育强国战略最终应实现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世界上体育事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均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各方面实现了全面发展,这是其他国家发展体育事业过程中应当借鉴的。体育强国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产出水平。体育强国战略虽然不是在世界范围内所推行和普及的概念,但是推进体育强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世界的认可。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获得金牌数第一的喜人成绩,这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建设提供了良好背景条件,也促进了体育强国这一发展战略的诞生。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飞跃性进步,则为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行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体育强国的关键在于体育质量的加强,其内涵涉及由小到大多个方面,小到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和相关资源的分配情况,大到体育事业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状态的健康度等。
在进行体育强国建设中,应关注发展理念和发展质量2 个方面。发展理念构成了整个建设工作的思想基础,正确科学的理念可以为体育强国战略打下良好的根基,为其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而发展质量则是体育强国输出结果水平的体现,其作为战略建设的核心部分,引导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这2 个方面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发展理念为最终的发展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应首先进行理念创新,再朝着质量层面的发展目标努力,进一步实施体育强国战略。
1917 年,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中把体育放在了“体育救国”的高度认识,提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阐述了健康体魄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发展青少年体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陈独秀认为:“青年之于人生幸福问题,以强健之身体为最要,以运动而强其作用也”,鼓励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青少年肩负着振兴国家重任,其身体状况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现如今的青少年体质随着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愈发下降,这令人忧虑。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干预,因此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首要任务是加强青少年体质。
在对时代发展趋势进行审时度势的判断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 年肯定了体育强国对整个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尽快将青少年体育建设提上日程,增强对该项工作的治理能力,通过青少年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体育强国的最终目标铺路,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的发展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推行机制。
青少年体育是群众体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最终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只有以青少年体育为代表的群众体育提供坚实的根基,竞技体育才得以枝繁叶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想要发展体育强国,就应正确认识青少年体育。
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使其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在其接受教育阶段甚至是今后的人生中对体育形成足够的重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只有在青少年时期以合理创新的理念与方式对其进行教育,激发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才会有更多的青少年在未来选择相关专业进行深造,掌握更多体育行业所需的知识,走进社会从事相关工作,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在科教、法制、传播、管理等方面壮大体育事业,为体育强国事业建设提供助力。此外,发展青少年体育还有利于形成广泛的体育氛围,提升社会中体育的渗透程度,从而带动经济、传播、科教等其他相关事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从直接还是间接的角度,青少年体育建设都能为体育强国的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了体育工作者,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对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当前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世界主流的方式有以下4 种。(1)美国式:由教育部门主导负责,以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正常教育路径进行体能类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2)苏联式: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以附属体校的形式在体育院校中培养人才,使其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同时进行专业训练。(3)德国、澳大利亚式:由教育部门和具体运动项目协会协作管理,青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在体育俱乐部接受训练。(4)中国式:由体育部门负责,青少年先在运动技术学校接受半专业的教育,之后再进入专业学院深造。任何培养路径下的青少年体育都为竞技体育输送了有力的基础人才资源。因此,青少年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基础。
无论是发展青少年体育,还是推行体育强国战略,都需要加大对目前发展较为欠缺的群众体育的建设力度。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反映了国家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其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进步,还可以改善经济文化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为体育强国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富足,国家的一切发展政策战略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因此,以体育为代表的国家上层建筑应共同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群众体育的发展体系靠3 个方面支撑,分别是公共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社会体育工作人员的培养以及相关规范制度的建立完善。而发展青少年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优化青少年体育的工作管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为社会输送所需的体育工作人才,组建和培养体育人才队伍,还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体育风气,提高全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加快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进程。同竞技体育一样,群众体育的发展和维持也需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支持,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更多的青少年培养成群众体育工作的中坚骨干。
青少年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主要是对从小学至大学阶段的所有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向其教授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其身体素质,从而使青少年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生活,进而从根本上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的良性发展,让体育成为其一生的意识和理念,为其整个人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实现青少年的全方位发展,体育应作为丰富充实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维他命”,帮助其健康成长。除了通过组织校内活动进行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育建设工作还应重视教学场所外和课余时间青少年自主的体育行为,将学校体育的内容拓展到青少年生的家庭和社区。通过学校体育,使青少年获得进行校外自发体育活动的基础和方法,产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将校内外体育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更加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建设。
发展青少年体育,应实现以下几个目标: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学校体育建设;提高全民体育的参与度,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有资格、有能力参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接班人。青少年体育工作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精神不断探索体育事业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带动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参与和监督,形成全民支持的社会氛围;依据合理的规划和制度,以科学的服务保障体系进行体育人才的培养,使青少年体育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进程助力。为实现体育强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体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在青少年早期教育中就已经确立,是青少年受教育过程的重要一部分。
然而,由于高考带来的压力,学校体育教育一般流于形式,优先级总是被排在其他学科教学的后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课业和考试的压力,体育活动通常最先被舍弃。从学校到社会、从教师到家长,普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认为体育教学没有其他教学内容重要,长此以往,青少年愈发难以获得进行体质有效提升的机会。因此,学校应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充分关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真正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党组织也应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加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家长对于“健康第一”理念的重视,进一步支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建设。
以开放包容的思想广泛吸收各类优秀体育人才,组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体育教师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使体育教育更加专业化;实行完善的培训进修制度,加强体育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使其产出的教学内容更加优质和专业。体育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离不开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其中不仅应涵盖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还要包括能激发青少年兴趣的内容。同时,社区体育工作人员也要提升体育专业能力,以满足社区对体育工作的更高需求。
在全国开展的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这是我国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而推行的重要举措。该项举措有助于带动校园内全员锻炼的风气,提高学校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使青少年自觉主动地在学校操场、户外大自然等场所进行体育活动,感受体育活动为身心带来的活力,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实现体质的增强。有关教育部门要积极关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督促学校以体育比赛、日常锻炼等不同形式保证学校体育内容的多样性,真正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保证青少年体育建设的实际效果,使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到真正提升。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以健全的考评制度监督和考核相关单位的青少年体育工作质量。特别是教育和体育部门需要有自己的科学考评机制,以规章制度为指导,采取定期检查和机动性检查结合的方式,监督学校体育制度的落实情况,以确保各级单位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