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玮
摘要:物理知识多来自于实验,其中演示实验也占据着实验的一部分,演示实验可以助力课堂教学,使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规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演示实验;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0-0082-02
良好的演示实验,可以唤醒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物理知识抽象、难懂,让很多学生对物理产生了畏难的学习情绪,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演示实验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在形象、具体的实验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演示实验的学习活动中,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获取新知的内驱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超重和失重》一课时,由于所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就设计了演示实验作为课堂导入.教师先拿出了一条细线和一个钩码,教师用细绳把钩码吊起来先是展示给学生——钩码处于静止状态,钩码的重力等于两根细绳的拉力,以此证明两根细线能承受的拉力大于钩码的重力.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能否用钩码把细绳拉断?学生很疑惑,细绳是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怎么就又能拉断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成功的激发了出来,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只见教师突然拉着细绳向上加速运动,学生看到的情景是:钩码掉到了地上,再看教师手里的细绳被拉成了两段.学生震惊了,教师再次拿出一条细绳又重新进行了刚刚的演示过程,学生心中的疑惑再次燃起,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做可以拉断细绳,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拉断细绳.要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学习了《超重和失重》的内容就清楚了.学生在好奇中顺利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中.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进行课堂导入,在形象、直观的现象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地融入课堂,这比教师单纯的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二、实验展示,注入探究能力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的内容自行设计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使他们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验产生的现象进行思考、探究,有助于激发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建构高效的物理课堂.
如在教学《楞次定律》一课时,学生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自行设计了演示实验,并鼓励学生也加入到实验中,积极进行思考、探索.在铁架台上固定一根弹簧,在弹簧下方系住一个铝环,在铁架台的下方空间用磁铁提供磁场,先是用手托住铝环,当放手后学生就会发现铝环竟然会向上运动.教师又拿出了一个有缺口的铝环,仍旧让学生进行刚刚的实验,这次学生发现铝环并没有向上运动.为什么呢?在学生的探究中,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自行设计演示实验,并鼓励学生加入到其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了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验开发,培养发散意识
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物理知识与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身边的生活物品作为实验器材完成演示实验,这样就能拉近物理知識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实验过程、结果.实验的取材,越贴近生活越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
如在教学《抛体运动的规律》一课时,由于学生接触曲线运动不久,对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还不是很熟练,为了能够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平抛运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取材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课堂一下就活跃了:有学生拿起粉笔;有学生拿起橡皮;有学生拿起小石头;还有学生拿出小玻璃球等等.学生也顺利地得到了平抛轨迹,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平抛运动的特点、规律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旧高涨,对平抛运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作为实验器材,调动学生融入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器材、结果有考量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四、实验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在教学时讲解的再细致、再周全,学生理解和掌握时也总是感觉力不从心.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教学难点内容时,可以适当加入演示实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使学生在生动、直观中增加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演示实验的引导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正是演示实验有效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时,由于机械能守恒定律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还是整个高中阶段重要的定律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教师就引入了演示实验,只见教师拿出一个高架子,上面系着一根细绳,而在细绳的另一端系着一个光滑的小球,教师把小球拉到鼻子处然后释放,学生开始担心小球会撞坏教师的鼻子,也有学生认为在小球回摆时教师会离开释放位置,可是教师仍然站在原地并安然无恙,这下学生就有些纳闷了.纷纷要求自己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学生同样也没事且感受到小球刚刚接触自己的鼻子.教师开始向学生提出正是因为机械能守恒才使鼻子不会被撞到.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找守恒过程,这样学生对机械能守恒这一难点的认知就更加的深入.
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入演示实验,使学生在生动、直观中有了积极参与的动力,从而激励学生主动的深入到实验中进行思考、观察,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五、实验参与,拓展学生思维
有句名言是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理解为讲得再仔细不如让学生亲眼看见,亲眼看见还不如自己动手实践,这就提出了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做到这一点.结合物理知识的抽象性,仅凭教师的叙述知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那么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的口、眼、脑、手都能动起来,在多器官的协作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互感和自感》一课时,让学生亲身感受自感电动势的真实存在,这样学生对自感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同时在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准备了一个线圈、一个小灯泡、电池组、开关,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演示实验用的电路图,然后邀请学生把实物连接起来,这时教师要学生闭合开关,没有提醒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情况,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很认真的看着操作,学生竟然发现小灯泡的亮度在逐渐的减弱,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可一时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立刻回答,就让操作的学生断开开关,小灯泡的亮度逐渐的变亮,最后熄灭了.教师再次提出:为什么又变亮呢?学生再次被问题难到,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最终学生注意到了线圈在小灯泡的亮度变化中起到的作用,教师再提出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的内容,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教师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展示过程,使学生的口、眼、脑、手多器官协作下,有了观察、思考、探究的学习经历,不仅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总之,实验在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演示实验更是不可替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操作实验,让学生轻松地获取物理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岩.优化物理实验 促进深度学习[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04):68-69.
[2]贾红旺.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电学实验问题[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81.
[责任编辑:李璟]
作者简介:莊玮(1985-),男,江苏省海门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