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应急科普效能的对策建议

2021-11-22 15:13:32伍丹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效能互联网对策

摘要:近年来,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然而当前针对这类事件的应急科普供给能力却相对滞后,以致于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初期,由于缺乏相关的应急科普知识,公众难以科学地进行认知和判断,导致与突发性公共事件伴生、衍生、次生的舆情问题频频暴发,不利于社会稳定。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媒体来开展应急科普,以提升公众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进而提升政府的应急防控水平,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应急科普;效能;对策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然而当前针对这类事件的应急科普供给能力却相对滞后,以致于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初期,公众难以通过应急科普科学地进行认知,开展有效的防范和应对。特别是在网络和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大量错误的、虚假的信息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导致与突发性公共事件伴生、衍生、次生的舆情问题频频暴发。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大多涉及前沿科学的内容,完全可以借助科技力量来化解,因此,妥善应对这类事件迫切需要应急科普的系统性介入和强有力支撑。

一、应急科普的含义及特征

应急科普是指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及时向公众普及和传授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精准性、指导性、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普及活动,以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思想、提升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帮助政府提升处理公共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决策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性公共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以及对国家安定、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二、“互联网+”应急科普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前,“互联网+”应急科普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方面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互联网+”应急科普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的网络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应急科普服务,给公众普及了自我防护、传染病学理等医学知识,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疫情初期、暴发期等关键时期,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一)科普资源储备不足,与科学家常态化沟通渠道不畅,科普实效性和精准性不够

当前的应急科普资源储备仍然不能公众满足日益日益增长的需求。应急科普资源储备不足、缺乏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导致科普内容供给和需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能形成一个依靠大数据、云计算搭建起来的供需智能化互动机制,从而导致在突发事件暴发初期,不能第一时间有效响应。应急科普媒体与科学家的常态化沟通渠道也不畅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成应急科普内容为媒体所用,导致媒体虽然有宣传渠道,但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导致应急科普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大打折扣。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

(二)规范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网络媒体发布的内容良莠不齐,容易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应急科普自身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由于预判不足导致事前的日常科普不到位。而在突发事件暴发后,各种应急科普资源爆炸性的充斥于网络,其内容往往存在良莠不齐、重复笼统、建议混乱等问题。

三、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应急科普效能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媒体应急科普资源储备,构建科普数据库

加强网络媒体应急科普资源储备,构建“互联网+”应急科普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工具收集整理互联网应急科普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互联网应急科普供需现状,为开展网络应急科普的监测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再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持续监测分析各参与主体的动态变化,搭建起网络应急科普供需互动平台,有效地引导科普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确保科普内容的前瞻性、权威性、科学性、准确性、针对性,充分体现“互联网+”的智能化、人性化、精细化特性,为政府开展网络应急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

(二)建立科学家与媒体间的有效沟通机制,提升“互联网+”应急科普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要实现“互联网+”应急科普,科学家是基本保障,网络媒体是重要渠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强双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首要条件在于网络媒体在进行再创作的时候不能走样,要保证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与科学家之间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在自媒体时代,科学机构和科学家也可进一步强化科普自媒体的发声力度,通过自媒体在应急科普中,以更快捷的反应速度、更权威的科普内容发布出更多的优质科普信息。

(三)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红利,提升“互联网+”应急科普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共享性

充分运用新兴数字化技术,丰富互联网科普呈现形式,可以把平面图文、3D动态图文、短视频、虚拟动漫、VR技术等形式,把空中科普课程、云端问诊、远程实时指导等方式灵活运用到网络科普中,利用科普文化节等活动,对这些网络科普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还可通过科学趣味游戏来解释复杂艰涩的科学原理、自然现象等,从而拉近受众与科学的距离,以吸引更大的关注度,扩大科普的影响力,增强科普的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与科普网站、公众与科学家、公众与公众间的交流互动,增强网络应急科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公众的关注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科普受众的满意度和科普意愿。

(四)强化网络媒体应急科普内容审核规范,建立激励惩罚机制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的网络应急科普,是中国第一次以“移动媒体+自媒体”为主要交流空间进行的超大流量网络应急科普传播。但这其中,真正具有强影响力的优质科普内容并不多,同质化、“伪科学”的科普产品不在少数。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目前并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当前,数字媒体已经成为应急科普的主战场,这就亟需加强政府对科学机构、官方主流媒体、其他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的监管,建立强有力的、有示范引导作用的规范、激励和惩罚机制。可以尝试以知识付费等方式切实为优质内容生产者提供相应的激励。还应当设立适用于网络媒体平台的严格且规范的审核、惩罚机制,制订严格的审核机制,对网络科普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筛选过滤。

作者简介:伍丹,性别:女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政治,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效能互联网对策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诊错因 知对策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