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梅
摘要:在小学数学探究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提高其学科综合素养的前提之一,而经统计会发现,现如今,大多数学生存在虽知如何计算但最终却仍计算错误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不仅是直接影响学生卷面成绩的因素,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学科素养综合水平的降低。这不光证实了教师教学模式上所存在的不足,同时也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和提高其计算水平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错误成因;对策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提升,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也更加注重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标准,进一步促使其核心素养有所提高。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多数教师只以提升教学效率为标准展开教学,而忽略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实际计算程度的相关了解,导致最终即便教学效率有所提升但是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计算正确率得不到显著提高。因此,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加强概念理论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于计算类问题第一因素是由于对概念知识的不够清晰,以及掌握程度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在实际计算中并不能将正确的理论知识或相关公式引入到计算题中去。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出现计算步骤错误的根本情况,同时最终也会导致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降低。对此为了改善学生因概念不清而导致正确率低,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则先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效分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程度,进而进行巩固加强式教学,只有先让学生对概念性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能在接下来的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方式,为更高效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学科综合水平打下基础。
例如:当教师在对《混合运算》这节内容进行讲解时,首先在授课之前,为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前考察的方式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测试。紧接着,教师再根据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教学,再让学生对之前内容有所巩固的同时,对本节混合运算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通过让学生掌握计算规律和计算技巧,以课前考察的方式对学生的这节内容学习进度和计算情况进行一定的考察和测试。
二、展开多样计算互通教学,提升学生计算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缺乏,另一部分学生,即便对概念知识有非常熟練,但是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计算错误的现象,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口算不够熟练,而且比算不准确等多种现象而造成,在实际计算中,倘若有一步口算错误的话那么整道计算题的最终结果也会出错。因此针对这一错误因素,教师在实际课堂上就应通过开展多样计算互通教学的模式展开计算类教学,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对其口算和运算过程及正确率的相关指导和多样练习,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计算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计算教学模式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不断练习和查漏补缺中更进一步,促使其计算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当教师在对五年级年级下册《分数除法》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由于在分数除法内容中涉及之前所学分数乘法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通过试卷的方式去考查学生对分数乘法掌握程度的实际情况。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通过对分数乘法计算技巧以及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回顾讲解,让学生先对之前所学内容有一定巩固,最后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中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转换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技巧的前提下更高效提高对本节内容的计算学习综合方针。
三、采用综合实践计算教学,增强学生计算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之所以计算正确率降低,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理论知识以及口算和笔算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而还有另一部分原因是因学生在考试或实际计算中在心理上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而导致因大意使其计算效率有所降低。为避免这一情况,教师则可通过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实际计算效率或者加强对计算验算技巧的有关讲解,进而在让学生计算某一问题时能够通过验算的方式对其解答正确率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一来,不仅能保证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模式和计算方法。
例如:当教师在对《除法》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有效结合信息技术通过亲自演示的方式,先让学生对除法的计算公式有一定的了解,再对学生进行除法的验算讲解,更有利于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提升。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更高效提高学生计算综合水平,教师在设计课堂上可以从加强概念理论知识讲解、展开多样计算互动教学、采用综合实践计算教学这三方面出发,进而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能促使其综合计算水平有所增强,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科效率打下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佩.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语文课内外,2021(7):135.
[2] 闫瀚哲.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2021(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