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润泽童年,智慧育人滋养童心

2021-11-22 23:54王蕾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突围误区

王蕾

【摘 要】“家校共育”即家庭与学校共同培育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家校共育存在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中,更应立足于家校合作的每一个教育行为中。然而,当下的家校共育存在诸多误区,需要家庭及学校双方从教育理念上进行转变,更需要在家校携手过程中智慧育人,共守学生成长家园、共建教育生态圈、共寻智慧路径,方可化“以爱之名,各自为政”为“以爱为媒,和而不同”。

【关键词】家校携手 智慧育人 误区 突围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教育可以润泽童年,也必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智慧的教育可以滋养童心,也必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与可能。教育的范畴是丰富且多元的,其中,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学校教育是“叶”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家校携手、智慧育人,方能根深叶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家校共育存在诸多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学生的“根”失去了滋养,自然没有温度可言;学校教育抱着“育人”的目的,却常常慨叹“5+2=0”,即学生5天在学校养成的习惯、收获的知识,却在2天休息日之后,一切归零。

那么,家庭和学校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共同培育”呢?首先,我们应该厘清家校共育在意识形态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的误区。

一、家校共育之误区:以爱之名,各自为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事实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儿童之所以在现代教育学中居于“起点”与“目的”的崇高地位,是因为儿童的生长蕴藏着活泼泼的生命拔节的声音而散发着无穷魅力。对儿童在新时代更加全面、健康成长,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与使命,更是家庭教育的职责与担当。然而,家校共育的误区却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

(一)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不重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知几时,教师承担的责任似乎更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似乎更高。“你们老师没教吗?”“这不是你们老师的事情吗?”“你们老师下班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我忙了一天,下班后还要回来管你,累死了!”“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老师去。”这样的声音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听到,和学生有关的一切似乎都是教师的事,和教育有关的事似乎都是学校的职责与使命。这一态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然而,更需引起关注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教育自然是学校的事,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主要指向学生在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学生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人的成长并非仅仅在学校发生。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而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堂,更是终身学堂。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的奠基及深耕作用不容小觑,不能忽视。

(二)家庭教育以“真”的形式做“假”的呈现

社会要求每个职业都有基本的技能素养,“持证上岗”是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唯独家长这一职业是“无证上岗”。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家长,然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无力感”时常伴其左右:明明付出很多,孩子却看不见;明明时刻陪伴,孩子却渐行渐远;明明寄予厚望,孩子却离既定目标愈来愈偏。于是,家长在焦急与茫然中,逐渐迷失方向。

教子尚须人品高,树直还需勤培育。这里的培育,就指向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不仅是将孩子养大,更是将其养育成人、培育成才。家庭教育的呈现形式很多,小到亲子活动,大到终身规划,然而,父母真正意义的参与一定是高质量的陪伴。亲子活动是为了完成作业的偶尔呈现,还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感需求?共同阅读是持之以恒的素养积淀,还是心血来潮的偶然?诸多时候,家庭教育以“真”的形式做“假”的呈现,自然不能真正参与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家校共育之突围:以爱为媒,和而不同

《教育勇气》一书中写道:教育,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凝聚。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通道。笔者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必定是温暖的,爱的温暖也一定会让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事实上,爱小鸡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是,为何我们的父母明明深深爱着孩子,却在一次次的否定与愤怒中,葬送了爱的传递与链接?为何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与家长的距离愈行愈远?笔者认为,爱孩子并不代表懂得并理解孩子,爱的扭曲与断层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家校共育需要突围,理解“爱”的内涵是共育的前提。爱是需求,是对“非各自为政”的融合需求;爱是尊重,是对“和而不同”的包容尊重。它不仅是显现的给予,更是内在的责任、引领与塑造。

(一)爱的契约:共守学生成长家园

著名教育家吉姆·崔利斯曾说过:所有孩子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但是在他们进入学校后,就變得不平等了。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有些父母是在尽力培养孩子,而有些父母只是看着他孩子长大,仅此而已。懂得教育的父母会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走进儿童的精神空间,并与学校教师共同守护儿童成长家园。例如,有的家长将孩子成长中的不如意之事归因于学校和教师,那么,学生怎会领悟“尊师重教”这一文化传承的必要?又如,有的家长发出种种抱怨,将责任全盘推卸给教师身上,学生怎可感知陪伴的力量?怎能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又怎会对学习有兴趣?

因此,家校共育首先应该达成契约精神,即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真正地以“爱”为纽带,彼此尊重与理解。唯有建立在认同与信任的契约基础之上,才能共同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

(二)爱的合力:共建“教育生态圈”

合力,是造就共同体成长的内在沃土。培育儿童,使其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追求。例如,学校教育中发现确实需要家庭及学校共同面对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通过“教育生态圈”的建构,进行有效诊断与链接,并借助家校合力共商共议,将“不良事态值”降到最低。同理,家庭教育中,学生呈现的如“拖拉”“懒散”等方面的行为问题,家长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借助学校教育中班集体建设、同伴互助等方式,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生活方式,引领其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共建“教育生态圈”,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常态,通过支持、鼓励、纠正等合力方式,以及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地的方式寻求有效路径,以爱的合力建设有温度、有目标、有引领的成长环境,与学生一起在美好的教育生活中获得成长。

(三)爱的达成:共寻智慧路径

智慧教育是一种教育境界,家校共育中爱的智慧应当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共寻通往理想的路径。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发展取决于成人的发展。成人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解读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好的教育不能只只顾当下,忽略未来。教师和家长应心存大格局。唯有大格局,才会真正将学生当作独立个体来对待。因此,智慧路径是达成爱的重要途径。

智慧路径需要成人转变思维方式。面对学生,我们不必去想该做什么才能使学生变得更加美好,而是必须认识到学生已经是美好的。怀揣这样的情怀,就会生发出诸多教育智慧,例如,将“我家孩子只能这样了”变成“眼界决定世界,我要和孩子一起努力,不做井底之蛙”,将“上学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转变成“热爱学习比学习本身更有意义”,将“大人的想法都是对的,小孩子能有什么想法”变成“大人、孩子想法不同,但是,通过沟通可以找到交集”等。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成人放下权威,以平等的视角及平和的的姿态去引领学生不断进步,以家校共育的和谐氛围去触摸学生成长最本真的需求,从而为学生长久的发展做好人生铺垫与智慧引领。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并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儿童的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见,心灵更能感应到父母和教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磨灭的地位与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共同培育,给予儿童的是更为踏实的安全感、更为广阔的存在感以及更为值得追寻的价值感。家校共育,唯有家校携手、智慧育人,方可润泽儿童的生命成长,使其有可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猜你喜欢
突围误区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堵车“突围”记
学员团突围战(中)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上微突围战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饿了么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