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航 陈倩倩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启蒙阶段,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甘肃东南地区初中学生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关 键 词] 名著;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8-0018-02
一、总括
我国有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秀历史基因,在较长时期内因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一度被忽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更倾向于运用电子产品开展快餐式、碎片化阅读,使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更陷入尴尬的境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初中阶段是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启蒙阶段,要选取流传时间长、艺术价值高、思想启发性强的书籍,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在读好书中提高阅读能力,有效地培养并提升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兼顾应试需要。
二、调查背景
为了进一步掌握初中学生对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拟采用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样本
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的学校分布在甘肃省东南地区的3所中学,调查样本为初一至初三的学生。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设计参考了相关书籍,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次问卷。问卷由封闭式的结构型问题及开放式的非结构型问题构成,其中结构型问题又分为两部分,即阅读背景调查以及文本阅读情况调查,主要是为了摸清初中学生阅读的主客观原因。调查共设计了4个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问卷分析
在调查结束之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回收整理归纳以及數据的统计分析,得到有关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
1.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影响较大
初中学生正面临生理及心理各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年龄阶段,学生父母平时的生活及阅读习惯,很容易被自己的孩子所效仿,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影响很大。
根据问卷分析可知,家长在闲暇时间名著阅读中总人数平均占比尽管为37.85%,但还是所有选项中最高的,说明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家庭生态不容乐观。其次是其他选项,其平均占比为31.16%。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纷繁复杂,占据人们大量的空闲时间,使一部分家长从纸质阅读转移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下碎片化的阅读,这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改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2.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不充裕
对于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学生较长的时间去阅读、消化、吸收,若是阅读时间太短,则不能深入了解、不能及时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名著产生厌倦心理,失去耐心和兴趣,最终导致学生放弃阅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及必修课,课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课外阅读时间成了整本书阅读的主要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集中在1~2小时的人数最多,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占比分别为61.83%、62.42%和46.27%,平均占比为56.84%,说明大多数学生能保证每天1~2小时的课外阅读,九年级课外阅读时间少于七年级和八年级,主要原因是应对中考。选择其他选项的人数平均占比都未超过20%。可以看到,80.14%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长不足2小时,其中23.3%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长不足1小时,这说明初中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充裕。
3.对于整本书阅读没有抵触情绪,充满了期待
学生对名著整本书的阅读意愿和兴趣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是重要的阅读动力和决定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是否能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和喜欢整本书阅读的原因两方面对学生阅读意愿和兴趣的感性认识进行了调查。
由调查数据可看出,有96.48%的学生认为初中生名著整本书阅读是有必要的,其中61.2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名著整本书阅读还是有强烈或比较强烈的意愿。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到,初中生喜欢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居首位的为“故事新奇曲折”,学生选择占比为54.99%;居第二位的为“底蕴深厚,值得学习”,学生选择占比为47.96%;居第三位的为“语言精练、文学性强”,学生选择占比为36.64%。由此看出,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于文本阅读能力还不够深刻,阅读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被情节所折服。综上,大部分学生阅读的文本的选择喜爱是多角度的,证明开展整本书阅读是不会产生抵触的心理,是能够接受的。
4.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障碍多
由上述可知,初中生整本书阅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由各种各样的阅读障碍造成的。
调查结果显示:高居榜首的阅读障碍是客观原因“作业多,没时间读”,选择人数占比为45.24%,这充分说明了应试教育对阅读的影响,初三学生选择该项的人数占比高达51.49%,进一步说明了中考压力对整本书阅读的负面影响力大。居第二位的阅读障碍是主观因素“没有耐心,不能坚持”,选择人数占比为33.78%,这说明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变化期的初中学生,名著閱读的心理还不够成熟,既有好奇而翻阅的心理,又有耐力不足、韧性不够难以通读的缺陷,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未养成。居第三位的阅读障碍仍然是主观因素“理解太难,没兴趣”,选择占比为29.54%,说明部分学生的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积淀不深,对半文半白的古典名著理解有困难,导致不能刺激阅读兴趣,故而放弃阅读。居第四位的阅读障碍是主观因素“内容多,有心理障碍”,选择人数占比为16.38%,说明仍然有少部分学生对名著阅读存在惧怕心理。选择“课外阅读影响学习成绩”的只有5.16%,占比不大。综上,阅读障碍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对于这种状况,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些阅读障碍,在初中生心理埋下一颗名著阅读的种子,为将来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5.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期望
任何阅读都是有目的的,但目的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弄清楚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教师才能避免教的盲目性,为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帮助,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本次调查就学生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设定了10个方面的问题,调查项目和调查数据按学生选择占比大小排列。
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选择占比居前四位的是提升阅读的意志力、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养成整本书阅读习惯、克服惧怕内容多的心理障碍,占比分别为57.75%、51.81%、28.93%和27.01%,其他选项占比都不高。从数据看,57.75%的初中生期望通过整本书阅读,提升阅读意志力,突破阅读耐力和韧性不足的障碍。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智力发育因素以及文言文字、词、句难于理解的特性,文言文学习成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负担,51.81%的初中生选择这一选项,契合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学生希望通过本教学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减轻语文学习心理负担。排第三、四位的养成整本书阅读习惯和克服惧怕内容多的心理障碍两项虽然占比不高,但说明一部分学生仍然期盼通过本教学促进读书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克服对大部头著作的惧怕心理。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如下。
(一)相关方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初中教学基本围绕“中考升学率考核指标”开展,学校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口头强调多,实则未认真落实;教师为了完成升学目标,顾不上将其作为重点来抓,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基本是语文教学中的“副业”;家长害怕影响考分,对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基本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并不良好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生态圈,对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造成一定阻力。
(二)内生动力不足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足够的阅读动力就不会产生好的阅读效果。初中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知识积累有限,对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原著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坚持阅读的耐力还不够。这些自身存在的阅读障碍对整本书阅读存在一定的反力。
(三)阅读时间不能保证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了解精彩故事有比较强烈的冲动,但因课业太重、作业繁多,课内基本听教师讲解,没有时间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还基本沿袭单一的课堂教学,可管控碎片时间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导致课外或节假日的时间不能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大多用于电子读物的“碎片化”阅读了。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