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紫贝母种子繁育研究

2021-11-22 11:43:28李亚兄韩鸿萍
青海草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川贝母二胺贝母

李亚兄,韩鸿萍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8)

2020版药典[1]中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 D),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przewalskii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taipaiensisP. Y. Li) 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eunibracteata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 (S. Y. Tang et S. C. Yue)Z. D. Liu,S.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暗紫贝母适生于3 200~4 500 m的草甸和灌丛,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州各县和青海久治及班玛县等地[2]。暗紫贝母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3~5]。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超过350种川贝母中成药,但主要依赖野生植物,加之过度釆挖,资源日益匮乏,甚至无药可釆,已经影响到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研究者进行川贝母的引种栽培研究,降低海拔栽种试验、种子发芽研究、野生抚育、川贝母生态学等研究工作。暗紫贝母由于生境特殊且种子休眠期长,自然萌发率低、野生资源过度采挖等原因而日趋濒危。近年来,关于川贝母的研究进展迅速,在生理生态习性,药用有效成分,药理活性及其作用、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目前对暗紫贝母的栽培仍然处于小规模研究阶段。为此,进行暗紫贝母引种栽培和种植基地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中藏药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在暗紫贝母种植中种子主要来源于野生种源,野生种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采集困难,同时在采集中所采到的种子成熟度不一致,导致种子萌发时间相差太大;2.采集的野生种源中混杂着2~3种贝母种子;3.采集野生种源成本高。因而,建立人工繁育种子技术和基地是暗紫贝母种植的基本保障。

1 种子釆集

8月份在果洛州久治和班玛县进行采集。当暗紫贝母果由绿转黄时采收。将采集的果夹晾干后,通过碾压使种子脱落,收集种子,用筛子过筛除去大的杂物,再用细筛筛去细土,利用风将种子中的不饱满的种子以及碎叶片除去,种子净度达98%以上。

2 试验地的选择

2.1 原产地生态环境调查

暗紫贝母生长于海拔3 200~4 500 m,年均降水量400~1 400 mm,相对湿度为67%左右,无霜期约100 d左右的草甸和灌丛中,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 ℃,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在完全无荫蔽条件下栽培幼苗易成片晒死,日照过强导致鳞茎干燥、贝母色稍黄、加工后易成“油子黄子软子”。其生长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高山灌丛草甸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极大,腐殖层较厚,呈酸性反应,分布地势高亢寒冷、日照强烈、空气干燥、春秋短暂。

2.2 基地环境

大通县属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海拔约2 280~4 622 m,干燥低温,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无霜期短,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6 ℃~5.2 ℃。海拔升高100 m,山区气温递减0.52 ℃,农业区递减0.6 ℃。年降雨量为451~820 mm,多夜雨,强度小,土壤为砂质轻粘性栗钙土。

试验地在向化乡上滩村,海拔3 000 m,农业种植区,土壤条件适宜川贝种植,种植基地装配了喷灌和遮阴设施。生产基地周围两公里内无“三废”及厂矿、垃圾场等污染源。空气环境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土壤二级标准。

3 种子繁育

3.1 选地整地

选地:育苗地选阴湿肥沃,质地疏松的地块;而移栽地选阴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较好 的砂质土壤的地块;种植地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施适量的积肥或堆肥。

整地: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作1.2 m宽的畦,步道宽0.4 m。翻地时结合施肥,可施有机肥,深耕细耙。

施肥:施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为底肥。

3.2 播种

暗紫贝母播种在4月底进行,釆用人工撒播,在播种前将地精细处理,地要平整、无大块粘结土块。撒播时均匀将种子撒在地表上,用耙子耙匀,深度在1.5~2.0 cm,用种量45~75 kg/ hm2,注意防旱、防涝。

3.3 施肥

暗紫贝母出苗保持适宜的湿度,4~6周左右出苗。在苗基本出齐后,要保证幼苗生长有良好的营养条件。每年在中耕除草后,追肥一次,施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

3.4 除草

在出苗4周后进行锄草,促进植物生长,在生长到8周后再进行一次锄草。

3.5 种子田栽培

按常规方法进行,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第2年春进行翻地,结合翻地施基肥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

撒播方式播种,生长4年后,秋季采挖鳞茎并移栽进行种子繁育,选择鳞茎直径在4 mm以上的 作为种源。移栽地起垄,垄宽100 cm,垄高10 cm,垄间距25 cm,施基肥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移栽行距5~10 cm,株距2~4 cm,播深3~5 cm,150万枚鳞茎/公顷。移栽后第二年,大约有15%左右的植株打花苞,在六月初锄草并施追肥一次,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移栽后第二个生长年出苗前撒施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有80%以上植株打花苞并结种,种子产量见下表。

4 讨论

暗紫贝母作为国家重要的药用植物,生长于高山环境中,它的种植对海拔选择有着严格要求,陈文年等人[6,7]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会缩短暗紫贝母的叶寿命、缩小气孔长度,鳞茎平均单粒重量降低,而不同大小的暗紫贝母鳞茎药效也不一致;张利等人[8]研究表明:在一定海拔范围 内,总生物碱含量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所以暗紫贝母种植基地海拔的选择十分重要。郭海霞等人[9]也表明:遮光和施氮均可不同程度增加暗紫贝母地上生物量的分配;张礼等人[10]研究表明: 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川贝母地下部分有显著影响;暗紫贝母的人工种植需要把握诸多因素,所以研究出有效的暗紫贝母繁育技术十分重要。

移栽后暗紫贝母种子产量(平均值)

暗紫贝母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其野生资源逐年递减,人工种植暗紫贝母能产 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种植技术成熟,缓解药材市场资源稀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暗紫贝母生长周期长,人工栽培少,需求量一直以来都在处于增长趋势,市场上的暗紫贝母3 500元/公斤左右,因此,规范化和规模化栽培暗紫贝母十分有必要;另外优良品种种苗的繁育是规范化栽培 的重要步骤[11]。希望通过良好地种子繁育技术,促进暗紫贝母的生长,提高生产量。

猜你喜欢
川贝母二胺贝母
国内首台套!中国化学天辰齐翔公司2-甲基戊二胺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化工时刊(2023年3期)2023-03-18 20:10:50
分子动力学模拟三乙烯二胺准晶体的可控晶体生长
王莹作品赏析
艺术品鉴(2021年12期)2021-05-25 16:31:36
中药止咳有川贝母
川贝母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吉林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2-13 12:09:16
言采其蝱说贝母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32
一株川贝母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贝母类生物碱分析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58
HPLC法同时测定新疆贝母中3种核苷类成分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N,N,N′,N′-四甲基-1,4-丁二胺作为冠状层的Fe3 O4无溶剂纳米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