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和快速无性繁殖

2021-11-22 11:43姜燕燕李建民
青海草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植体铁皮石斛

姜燕燕,李建民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8)

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又叫黑节草,是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浙江、云南及陕西省等地方。铁皮石斛的生长环境分为两类,一类是生长在丹霞地貌上,这类铁皮石斛对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求苛刻,通常生长在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海拔高,分布均在400~1 200 m高处,相对湿度20%~80%,对于透光度没有要求;另一类是以云南、广西等省区为代表的生长在深山林区里的铁皮石斛,适于生长的温度为18~30 ℃,晚间温度为10~13 ℃,温差保持在10~15 ℃,常常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适于温暖、湿润和半阴的环境,不耐寒冷。

由于铁皮石斛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民间有“救命仙草”的美誉,现代药理学研究已经表明铁皮石斛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低血糖、提高免疫力等诸多功效[1]。铁皮石斛是一类野生资源,因为人们过度采挖已经造成生境严重恶化,该种类濒临灭绝[2],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铁皮石斛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很多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来培育大量的试管苗。所以,解决铁皮石斛资源紧缺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进行人工栽培[3]。目前,铁皮石斛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外植体主要有根尖[4]、种子[5,7]、茎段[8,9]等,本研究是以铁皮石斛的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9~11],通过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配比,选出各个阶段最适宜的培养基,从而探索铁皮石斛的快速繁殖的途径。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由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组培实验室提供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植株。

1.2 方法

1.2.1 培养条件 实验中所有的培养基都为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30.0 g/L、酪蛋白0.3 g/L、琼脂7 g/L。培养基pH =5.8,121 ℃灭菌20 min。培养温度25.3(+2)℃,光照时间为16 h/d。空气湿度为39% RH。

1.2.2 外植体的获取和材料的灭菌 剪取长势良好,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铁皮石斛的幼嫩枝条,用洗衣粉水洗涤,然后流水冲洗20 min,用吸水纸吸干,用剪刀将茎段切成长度为1~1.5 cm的带节小茎段,用70%酒精浸泡30~40 s,用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0.1%升汞消毒5~7 min,浸泡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待用。

1.2.3 无菌材料的培养 将消毒好的外植体,用剪刀剪掉药物浸透的茎段部分,然后将外植体接种在郭洪波等[12]研究的(MS+0.4 mg/LNAA+5 mg/L6-BA)培养基上,培养生长一致的无菌苗,每瓶培养基中接种3个带节茎段,接种后,观察腋芽的萌发及生长状况,统计污染率。

1.2.4 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 待无菌苗生长稳定,不再受到污染,以6-BA、NAA、GA为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计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见表1,2)每组处理接种10瓶,每瓶接种3个茎段,每天观察并记录不定芽的生长状况,统计不同处理的诱导出芽率和增殖系数。诱导率的计算公式为:诱导率(%)=诱导出芽苗数/未污染的接种数;丛生芽增殖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增值系数(%)=丛生苗数/接种外植体数。

1.2.5 不定芽的生根 待丛生苗长至2~3 cm时,转至生根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NAA,分别为0.2、0.3和2 mg/L,IBA的浓度为0和1.5 mg/L,不同浓度进行随机搭配,每个处理接种3瓶,每瓶接3个,观察并记录不定芽生根的情况。15 d后统计生根率,从而选出最佳的激素配比。其中,计算生根率的公式为:生根率(%)=生根株数/接种的外植体数。

表1 不定芽的诱导

表2 不定芽的增殖

表3 不同种类激素对不定芽诱导作用效应的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菌材料的培养

通过模仿郭洪波等[12]的实验,将消毒好的外植体接种到(MS+0.4 mg/LNAA+5 mg/L6-BA)的培养基上,获取实验所需的生长正常的带芽植株。

2.2 不同激素浓度及配比对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影响

2.2.1 不同激素浓度及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采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试验数据,并用SPSS 21.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不同种类激素对不定芽诱导作用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因素B和C的P值分别为0.425和0.393,都大于0.05,那么这两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作用不显著,即NAA和GA对铁皮石斛不定芽的诱导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因素A的P值为0.026,小于0.05,说明因素A对实验结果的作用显著,即6-BA对铁皮石斛不定芽的诱导率的影响作用显著,如图1所示,当6-BA的浓度较低时,少量出芽,生长速度缓慢,诱导率低。当6-BA的浓度达到2 mg/L时,诱导率达到92.9%。

对因素A下的三个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该表显示的是两两水平比较,其中,1~3的P值为0.135,大于0.05,说明因素A的水平1和3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水平1和2以及水平2和3的P值分别为0.027和0.014,都小于0.05,说明因素A在这两组水平之间有显著差异。

表4 6-BA不同浓度之间的比较

表5 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的最佳组合

2.B

3.C

最佳组合中应先选择因素A,由表5可知,对A变量来说,水平2最佳,而因素B和C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最佳组合的选择取决于实验结果的取值方向,本实验的结果为铁皮石斛的诱导率,即越大越好,则最佳组合为A2B2C2,即2 mg/L6-BA+0.2 mg/LNAA+0.2 mg/LGA。

2.2.2 不同激素浓度及配比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表6 不同种类激素对不定芽增殖作用效应的检验

表7 6-BA不同浓度之间的比较

表8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最佳组合1.A

2.B

3.C

由表6的检验结果可知,因素B和因素C的P值分别为0.460和0.651,都大于0.05,那么这两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作用不显著,即NAA和6-BA对铁皮石斛不定芽的增殖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因素A的P值为0.028,小于0.05,说明因素A对实验结果的作用显著,即6-BA对铁皮石斛不定芽的增殖的影响作用显著,如图4,5所示,不定芽增殖系数较高,苗健壮。

对因素A下的三个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7,该表显示的是两两水平比较,其中,1~3的P值为0.104,大于0.05,说明因素A的水平1和3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水平1和2以及水平2和3的P值分别为0.015和0.034,都小于0.05,说明因素A在这两组水平之间有显著差异,即6-BA浓度较低时,增殖系数低,随着6-BA浓度的不断提高,不定芽的增殖系数逐渐升高,当6-BA浓度为1 mg/L时,不定芽的增殖系数较高,达4.01倍。

最佳组合中应先选择因素A,由表8可知,对A变量来说,水平2最佳,而因素B和C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最佳组合的选择取决于实验结果的取值方向,本实验的结果为铁皮石斛的增殖系数,即越大越好,则最佳组合为A2B2C2,即1 mg/L6-BA+0.5 mg/LNAA+0.2 mg/LGA。

2.3 不同激素浓度及配比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根据外植体不定芽的生根现象可以知道,如图5所示,在没有添加任何激素的情况下,不定芽只有少许生根,根细,生长缓慢;由表9可以知道,只添加NAA促进不定芽的生根,当NAA处于低浓度时,不定芽的生根率会随着其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当NAA浓度达到0.3 mg/L时,丛生苗的生根率为88%,达到最大,如图6所示,生根较多,出现肉质根;当其浓度超过0.3 mg/L时,不定芽的生根率逐渐下降;IBA对不定芽的生根没有影响。

表9 不同种类的激素及浓度对丛生苗生根的影响

3 讨论

由前人的文献报道可知[9~11],用于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大多数为MS,1/2 MS培养基,李莹等[13]研究了4种基本培养基(B5、N6、1/2MS、MS)对铁皮石斛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其中,MS和1/2 MS培养基的诱导率可达100%,但MS培养基中的幼芽叶片浓绿,平均芽长可以达到1. 73 cm,明显高于1 /2 MS培养基幼苗的平均芽长1. 45 cm。而B5、N6的芽诱导率较低,且幼芽长势明显不如MS培养基中的幼苗。所以,选取MS培养基为最佳基本培养基。

同时,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对铁皮石斛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6-BA对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的影响作用显著,这与欧阳凡等[14]人的研究结果相同,另外当6-BA浓度达到2 mg/L时,不定芽的诱导率可达到92%,这与李莹等[13]人的研究结果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对于不定芽增殖系数来说,本实验最佳的6-BA浓度为1 mg/L,增殖系数达4.01,琚淑明等[15]人认为NAA对铁皮石斛不定芽的生根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何俊平等[16]人认为,NAA浓度为0.2 mg/L时,生根效果较好,该实验却得出不定芽生根最佳的NAA浓度为0.3 mg/L。本实验结果仅仅是理论上对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的最佳配比组合,且该结果也只成立于本实验条件范围内。

图1 不定芽的诱导

图3 丛生芽的增殖

图5 丛生苗的生根

图2 不定芽的诱导

图4 丛生芽的增殖

猜你喜欢
外植体铁皮石斛
石斛兰
伊藤杂种‘巴茨拉’不同外植体无菌体系建立及愈伤组织诱导
外植体差异对植物组培苗无性快繁的影响
铁皮侠的装备
铁皮园
杨景波 石斛花开香满城
刺五加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仙草石斛的护肤传奇
菊花离体快繁技术流程概述
药用石斛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