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悃,代建军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学习西方语言、了解西方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平台和载体,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和传授语言知识的双重使命。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其中包括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学类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此背景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形成有效的思政教学策略,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实现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意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课程建设、价值引导等方面。高德毅、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邱仁富、石书臣、赵继伟等学者认为,虽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存在区别,但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又相互联系。[2-4]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就课程思政与各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展开了诸多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教师能力提升、问题与对策、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等内容。
国外大学开设有德育课程,其内容设定与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诸多相同之处。例如,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和运用隐性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其德育课程称作“社会”课程或者“公民”课程,也有的被直接称为“政治”课程或“民主主义原理”课程,这些隐性课程可以使受教育者间接地接受教育,以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混合式教学和对分课堂都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两者在实施路径上既各具特点,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靠网络教学平台,从线上和线下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注重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分课堂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教学流程改革[5],通过讲授、内化和讨论将传统课堂一分为二,一半是教师讲授,另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展示。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两者深度融合,从线上和线下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基于文化思辨从线上和线下设计开展问题式、讨论式互动教学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模式,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混合式教学和对分课堂深度融合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混合式教学和对分课堂深度融合模式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定量教育研究正逐步成为常态。在上述教学和学习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加工和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数据,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记录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文化自信培养的行为过程,为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教学融合创新提供精准的指导建议及可视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当前我国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围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个方面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开展中西文化思辨,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还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形成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思政教育体系。突出文化思辨,利用对分课堂,设计启发讨论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对西方宗教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引导大学生在文化比较、批判、融合与创新中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既具有传统文化自信,又具有国际文化视野,既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拥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文化思辨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文化思辨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研究结合每个单元课程学习主题,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设计中西方文化比较的任务,在学习平台中专门开设“文化思辨”栏目,内容涵盖中西方社交风俗、婚礼习俗、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绘画艺术、建筑风格以及经济社会方面的差异。课程最后设计课堂展示小组作业,按照主题,分中西两方分别进行展示对比;然后教师总结升华,分析两种文化差异的根源;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辨,通过学习和理解近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认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引导学生建立中华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第一单元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在首次实施混合式对分教学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的步骤和关键要求,使学生充分理解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
1.教师精讲(Presentation)
教师首先介绍本单元文化背景,即巴黎协定和中国气候雄心峰会的观点;其次,重点精讲课文框架结构、重点词汇和句型,在讲解过程中根据内容巧妙穿插导入思政元素。
2.内化吸收(Assimilation)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教学资料,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内化吸收。在该阶段,学生应按照要求独立完成阅读任务,不能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设置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辨,例如,联系对比中国大禹治水和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思考东西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异同点。
3.分组讨论(Discussion)
“亮考帮”:学生采用“亮考帮”的形式展开小组讨论。“亮闪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闪亮的内容;“考考你”:小组成员将自己已经理解,但认为其他成员可能存在困惑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用以挑战他人;“帮帮我”:小组成员把自己不懂、不会或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求助其他成员,请求帮忙解决。
教师抽查:教师通过抽查的方式了解和考查小组讨论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与解答。教师随机抽点3~4 组,每组随机抽选1 名学生发言,要求其分享小组讨论的精华内容,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抽查过程强调随机性,不采用小组代表的形式,而是保证每个学生被抽到的几率相当,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对提出问题予以解答。如果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可以暂时不予回答,课后再为该组单独讲解。
自由提问:教师鼓励全班学生进行自由发言。在抽查阶段结束后仍有遗留问题的,此时都可以提出,由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教师总结:教师结合上述阶段的学习与讨论情况做简短总结,再次强调学生遗漏的、需进一步提升的重点知识内容,梳理归纳中西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运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声音和中国态度,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制定和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案,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其中,平时考核从分级阅读、课堂报告、写作、翻译、听力和思维导图六个方面进行,期末考核为闭卷考试,具体成绩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过程性考核成绩构成
课程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英语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的识记和领会;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课程的平时考核还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够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讲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英语讲好现代中国故事,树立“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平时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如下:
1.分级阅读
“读中国故事”。通过“思博大英自主学习平台”,选取相关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方面的英语文章,定期推送给学生阅读,平台依据学生任务完成度,各个题型的答题准确率等评估指标给予相应分数,教师导出学生学习数据和学习分数,进行查阅和复核,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反馈。
2.课堂报告
“讲中国故事”。教学方案突出文化思辨,设计中西方文化比较课堂展示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引导学生在文化思辨中增强文化自信。
(1)学生分组:将学生随机分为4~5 人的小组,从学习平台中的“文化思辨”栏目选择主题,展开中西方文化思辨研讨活动。
(2)查阅资料:学生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和相关网站进行相关资料查阅,形成文化报告,并在讨论区分享,供其他同学参考和学习。
(3)线上讨论:学生在学习平台的主题讨论区提出问题并进行资源建设,吸引同学参与讨论。
(4)课堂展示:各小组使用PPT用英语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并提交研究报告(中英双语)。
(5)教师点评:教师对课堂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并给出分数,总结补充主题发言内容,再次强调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英语写作
“写中国故事”。设置“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等主题的写作任务。作文的评价采用同伴观摩学习、组内和组间相互交叉批改的方法,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找出3 个语法错误和2 个存在问题的句子,交换3次,提出修改建议,返给作者本人查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享;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对作文中的语法知识及主题思想进行进一步讲解,并结合交叉批改情况给出最终评定。
4.英语翻译
“译中国故事”。学生尝试翻译关于中国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小短文。译文评价同样采用同伴观摩学习、组内和组间相互交叉批改的方法,要求每人标记出3 个亮点句和3 个问题句,交换3 次,返给译者本人查看;小组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教师总结补充,讲解中国特色内容的翻译原则和方法,给出分数。
5.英语听力
“听中国故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China daily、CGTN、TED 以及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站选取思政元素丰富的听力资源,例如涉及中国节日与节气、中西方文化比较、全球气候变暖、“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内容的音视频,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观看教师布置的英语播课视频,并在视频讨论区分享重点语言知识,并就视频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平台统计学生观看英语播课视频的频次、时长及讨论区发言和互动次数,换算成分数并计入过程性考核。
6.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每个单元学习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可以手绘,也可以使用软件制作,需签字拍照或截图后在学习平台上传提交。思维导图的绘制要求是,思路清晰、布局合理、内容详实,能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思想内容,将重点语言知识、文章结构、写作风格与方法以及收获与反思等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教师依据以上具体要求对思维导图给出分数和相应评价。
课程思政既是国家的明确要求,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任何一门课程都要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功能。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学生中西文化冲突的主阵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更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仅不会影响语言知识的讲授,反而会让学生更加敬重教师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