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勤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经济学课程思政通过深入梳理经济学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经济学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
中国反贫困历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在制定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同时丰富了中国反贫困理论。“耕者有其田”的中国土地革命,毛泽东提出“推翻地主权力”,“解决贫农的土地”的问题是农民摆脱贫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因。江泽民提出“开放式扶贫”概念及“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强调国家、社会扶持应与贫困地区农民自力更生结合起来,为贫困人口持续脱贫奠定了基础。胡锦涛提出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并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同时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反贫困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保障式扶贫结合,建立在发展型保障制度基础上将是未来中国反贫困的趋势[3]。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4]。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当前在新冠疫情和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下,在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只要重点抓好防止返贫等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就能发挥自身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西方经济学产生是为了解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矛盾,即在资源稀缺情况下如何实现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的问题。资本主义资源配置和利用过程本质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追求最大化剩余价值的需求,仅研究人与物之间关系,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忽视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阶层矛盾及冲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人与物关系的研究,尤其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实质,提出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胜,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在经济学公平与效率决策中,西方经济学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强调市场的作用,不过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源有效配置中的手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资源配置中,资产阶级国家和政府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机构,都是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而在中国反贫困历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资源二次分配中的作用,重视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目的都是以“扶贫济困”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现阶段即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小康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倡导超越政党、民族国家、种族、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建设共同发展、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解决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几百年没有完全消除的绝对贫困问题,为人类减贫史提供了历史性的贡献和样本[5]。因此中国反贫困历程属于社会主义反贫困历程的重要样本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反贫困历程重要组成部分。
自中国共产党1921 年成立到现在的100 年里,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开发思想,带领中国人民与贫穷、落后做斗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减贫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课程专职教师通过对中国反贫困实践先导研学,以身作则,发挥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以课程建设为主要途径,将中国反贫困实践中中华民族反贫困的优良文化传统、科学的态度和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通过经济学课程专职教师以课程思政形式授课,延伸了课程思政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种类和形式。
在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将中国反贫困实践经验和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建设具有协同育人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有利于专业教师查询相关课程思政资源并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借鉴。同时将中国反贫困实践作为课程思政元素纳入经济学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商科类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在商科类高校推广,让具有中国反贫困实践课程思政元素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各商科类高校“双高计划”“双一流”的专业课程有利支撑[6]。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学习中国反贫困史同时也是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通过课程思政开发将中国反贫困相关内容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统一性,经济学课程与其他大学课程同向发展形成合力,改变普遍存在于大学课程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更好实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路径。1.发扬创新精神。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办学理念提出“拆除四垛墙”即教与学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院系专业之间的墙;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上述理论延伸到经济学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中,即是建设思路上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思想的禁锢,应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2.将实践和探索贯穿教学全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全国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指导教材,在教学中通过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政策、经济形势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7]。(2)在教育与教学思想、理念方面体现尊重知识产权、科学精神、科学伦理。(3)教学中遵循哲学体系与思考,运用科学方法。(4)设定科学的考核体系,让学生养成诚信做人的基础原则。
1.建立经济学课程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课程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团队,研究教改内容。2.加强经济学课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建立常态化教学互动和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3.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通过网络培训、校外观摩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能力。4.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搭建课程思政建设微信交流平台、QQ 工作群、开展常态化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交流等活动。
1.在经济学课程中分层次逐步导入中国反贫困课程思政相关内容。2.在课程中增加经济学课程思政中国反贫困为主题的相关内容辩论比赛内容,锻炼学生。3.在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兼顾学习能力强和弱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学会团队沟通,在实践教学中践行“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加入专题研究内容。由经济学教师指导并布置经济学课程课程思政中中国反贫困相关课题,学生分成小组,学生通过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完成调研报告。5.为学生指导课程参考书目,丰富经济学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内容。6.开讲座。利用大学讲座,为学生开展经济学课程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商务扶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系列讲座,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7.进第二课堂。与学院院团委合作,利用学院社团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经济学课程课程思政相关社团活动,广泛开展与中国反贫困相关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8.进考试。建设经济学课程试题资源库,将中国反贫困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汇集纳入经济学课程考试试题库建设,并在期末考试中在闭卷考试试卷中提升总分数占比。9.完善学生课后补充阅读内容,为学生建设课后补充阅读资源库。以网络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数字资源,让学生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加强中国反贫困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学习[8]。
1.在经济学导论中,导入中国精准扶贫政策与中国农村改革,并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扶贫理论。导入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政府在公共重大公共应急事件中资源调配的作用,并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中国反贫困政策中精准扶贫政策的各项指标的设置完全是为了满足中国贫困户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观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反贫困历史的同时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2.均衡价格理论章节需求理论部分,导入中国开展消费扶贫相关内容,重点讲解习近平扶贫理论中消费扶贫内容。3.均衡价格理论章节供给理论部分,导入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内容,从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分别从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进行供求关系分析,重点讲解习近平扶贫理论中产业扶贫相关内容。4.在原有分配理论章节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特征部分,导入中国如何在精准扶贫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内容,让学生研习贫困户内生动力激发的途径,重点讲解习近平扶贫理论中中国扶贫政策对贫困户帮扶的相关政策和理论。5.在分配理论章节分配的平等与效率章节,在课程中融入“中国精准扶贫中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标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同时认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对公平和效率的不同的认识,同时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讲求效率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通过中国公民可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的事实,让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国家对资源调控的重要性,强调中国政府在社会资源分配调节中的作用。6.在市场分析章节中融入“中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扶贫困境、问题及发展路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科学的市场建设和发展观念。7.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章节,结合“搭便车”“公共物品”等经济学概念中引导学生对中国城乡社区环境治理等相关政府政策的理解。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中国反贫困理论和实践案例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2.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与中国反贫困相关的教科书或参考书,获得并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和研判能力。3.自主学习法。通常给大学生留中国反贫困相关思考题,让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中国反贫困实践成功的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4.讨论法。在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中国反贫困课程思政相关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在经济学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中将“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导入中国反贫困相关内容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帮助商科类学生了解商科类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经济战略、经济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三农”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商业职业素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