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文昌幼儿园 宁夏 海原 755200)
科学游戏强调的是不同的幼儿园发挥自身不同的特色,既要根据幼儿园自身的发展路径进行考量,同时也需要对科学游戏实践工作特点进行分析。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并不成熟,往往对于幼儿知识的教学,只能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形式去告诉幼儿,这时候的幼儿对于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去探究学习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对于事物的探索能力。
1.1 有利于使幼儿尽快融入陌生环境。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各方面都不够成熟,尤其是环境适应性有待提升,幼儿园是幼儿新接触的环境,而陌生的环境与人难免使幼儿出现不适应的状况,这个时候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之中,活跃幼儿教学氛围,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各种“破冰”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之中与其他幼儿进行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幼儿与幼儿以及幼儿与教师的情感联系逐渐建立起来,这样便于教师实施后续的幼儿教育活动[1]。
1.2 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并通过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充分地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点燃幼儿的学习兴趣,实现对幼儿的个性化培养,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3 有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幼儿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地把握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关键期,在教育活动之中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活跃幼儿的思维,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从而实现对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2]。
2.1 利用科学游戏提升教学趣味性。在传统科学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下,教师在组织开展幼儿科学游戏活动的时候,对于教学环境的营造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单纯的知识理论教育几乎贯穿孩子学习的全过程。而从孩子的学习特点来看,要想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吸引注意力,就需要课堂具有一定的精彩程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教学情境,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提升孩子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活跃性。同时,在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时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营造具有自主性特征的学习环境,将主导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能够自主控制学习节奏,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提升自己,让孩子将传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现自我的过程。在组织科学游戏过程中,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可以将科学游戏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同时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对抗,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让孩子形成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科学游戏教育的精髓融入孩子心中。
2.2 幼儿游戏要贴近学生生活。目前市面上很多孩子的玩具都做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高分子聚合物的出现,使得玩具的仿真性更强,虽然这种材料颜色更加艳丽、对孩子的吸引力也更强,但是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佳选择。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世界,而这种仿真材料只是给孩子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如果一直在这种“高仿”游戏世界中活动,很容易让孩子迷失,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更加模糊,因此我们建议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尽量要倾向于生活化材料、在生活化材料游戏中让学生认识真实的世界,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联想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创造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其次是生活中的废弃材料,例如CD盘、饮料瓶、废旧轮胎等等,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被视为垃圾,但是我们在进行消毒清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用于科学游戏,饮料瓶可以作为盆栽的容器、CD盘可以作为“飞碟”的创作模型、轮胎适合于学生进行涂鸦然后变成运动的道具。自然界的产物加上生活的废弃物,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物品,同时也能变废为宝,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科学再造潜能[3]。
2.3 创新游戏环境。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适当地对游戏环境进行创新,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织起来,进行有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有其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是由幼儿来组织不同的形式来丰富游戏内容,增长幼儿的见识,让幼儿在游戏当中,能够与教学活动相互融合。创新游戏环境的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环境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环境布置上的科学合理性,教师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就布置相应的主题活动环境,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外和室内的活动区域,通常幼儿都是坐在教室里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有些枯燥,适当地让幼儿在室外进行活动,才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地应用科学游戏形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以及思维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加符合科学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好地让科学游戏在幼儿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中体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