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端秀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东峰镇中心小学 福建 南平 353121)
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常常被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践视角下,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自由、灵活,学生也能够更加愉快的开展学习。新的数学课标强调,学生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积极地探索数学规律,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效快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践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主要指的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实际,把数学知识和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化。所谓的“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数学化,完成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生命成长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中国的经验上升为数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整合创新教学方法,紧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际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探究,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而且还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使生活和数学有机融合,提高教学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少,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感,既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在生活中随时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作用,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应用发散思维和拓展思维看待生活中的许多数学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
新的课标理念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实践视角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增强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的数学敏感性,是数学素养的主要标志。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自然数的意义后,知道了自然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当他看见桌子上的桃子时,就会关注桃子的个数,不自觉地去数有多少个,这就说明这个学生有了自然数感,也是数学素养提高的标志。二是能够促进学生社徐知识的自我构建。数的形成和稳定是建立数感的关键,建立数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比如,当学生学习负数的概念后,购物花掉10元,就会与负数建立联系,用-10表示消费支出的10元。三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数学作为一种有着独特价值的人类文化,一方面体现在兼容性上,支撑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先进性上,当数学与术结合时,就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创造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数感是数学精神形成的基础,是数学思考的催化剂,也是一种认知的直觉,可以触动创新思维的按钮,探究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四是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建立数感过程中,通过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就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积极创设数感情境,强化学生数感能力。实践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增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创设出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字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通过创设数感情境,就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之中更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并提升数感能力。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去创设数感情境,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音乐入手,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数感产生直观的体验。在培养的过程中,老师要尤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因为小学生也是刚接触数学知识,多数学生的数感认知程度较低,很难了解掌握抽象的数感,这就需要老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数感的重要性,积极创设趣味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从而使其全面了解数学,提高数感认知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3.2 强化师生互动交流,切实提升数感能力。实践视角下,数感其实是数学素养的一种具体体现,抽象的数字和数学符号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数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师生的互动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式,做到因生施策。师生交流互动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米和厘米”知识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体的长度,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水杯的长度是20厘米,一张桌子的长度是1米,那么二者一共有多长?学生经过思考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1米20厘米,有人说是120厘米,有的说是1.2米。可见,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都得出了相同的、正确的答案。学生也懂得了,两个物体的长度能够用小数或整数去表示,在不同的数量间建立起了联系。此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和理解数量,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出来,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3 积极运用生活体验,激发兴趣启蒙数感。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息息相关。生活体验更是学生数感的重要来源,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活观察数学,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主动认知和探索是提升数感的关键。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数的存在时,就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体验真实地感受数学的巨大作用和无穷乐趣。学生产生数感之后,老师就可以助力学生快速获得知识,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老师让学生在商场购买一瓶水,观察水的体积,水的体积有200毫升和400毫升的,学生喝一口水观察剩下的水的体积,亲身感受体积的概念。又如,当学生在文具店购买铅笔、橡皮时,又可以感受1元、2元、10元的价值;早上设定7点闹钟,8点开始出发去学校,感受时间的概念和流逝。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应用生活体验,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数学。
3.4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用心感受数学价值。数学教材给学生呈现的大部分都是理性化、标准化、抽象化的数学模型,老师要创新地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数学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常常遇见的一些问题。如此,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也就可以真正的理解数学,感受到其实现实生活就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促使学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比如,教师在教授《植树问题》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小朋友排队、路边植树、路灯等生活现象,使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就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以使其体会到用数学眼光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发现在日常的生活事件中包含着众多的数学规律。实践视角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的方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具有和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从而用心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3.5 强化反思注重总结,逐步提升数感能力。数感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就可以提炼提升数感。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不懂得反思和总结,学过的知识也不再去复习,影响了数感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和总结,查漏补缺,发现存在的问题,形成经验、总结经验,促进学生更好的建立数感。通过反思和总结,查看自己的数感培养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逐步的积累,就会形成高质量的数感。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法的知识时,先要学习加减法,再学习乘除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反思和总结的机会。老师在教学加法时,要让学生反思加法是怎样的计算方式,及如何学好加法;在教减法时,要让学生仔细思考加法,看减法是否可以像加法那样学习。老师还要让每位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开展沟通交流,逐步积累数感、巩固数感,从而让学生有效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建立正确的数感,增强学生的数感。
总之,实践视角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把生活和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数感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带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