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亮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郝湾小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也逐步进行推广和落实,教师要迎合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科学教学是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思考创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悄然走入我们的教学课堂,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科学学科知识以视频、图片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出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创新,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而进行相应的问题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让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1]
比如:在进行天气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阴天晴天等视频,并搜集每天的天气情况为学生集中播放,将学生带入到视频的情景中,让学生展开对天气变化以及天气特征的探究,在教学情景中学会使用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等天气情况测量工具,并能够采用自己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天气的测量,意识到天气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天气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质疑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质疑教材上出现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步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质疑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同时可以为学生营造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巩固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大胆表达自身的观点看法,在讨论和交流中不断巩固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改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为学生建设起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知。[2]
比如:在进行“溶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的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验对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讨论和合作完成“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面粉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等问题的解答从而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新来进行多种固体和水的分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是学生的科学认知有限,思维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最终才能根据自己的方式去开拓思维,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充分结合起小学生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等性格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科学知识,使课外知识和课本知识有一个好的连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知识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进行课外知识的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实践,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中思考和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大量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来逐渐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3]
比如:在进行“声音”的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去注意听一下周围不同的声音,并在描述和记录听到声音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学会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进行声音的分类,随后让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等问题的思考,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来解决问题,同时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
在小学科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学习地探索和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探知欲和求知欲的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勇于实践,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探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对所学内容以全新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表达,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