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浩 阚晓玲
(1.合肥工大附中 安徽 合肥 230000) (2.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 安徽 合肥 230000)
优秀的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经典小说,它给人精神的营养,给人思想的补充和文学艺术创作的借鉴以及审美的愉悦,具有永恒的魅力,但中学教学中学段目标及实施方法不明晰。本文主要以《香菱学诗》为例对中国古代经典小说分学段教学进行探讨。
笔者翻阅过近年来报刊网络上人教版九年级《香菱学诗》一课的教学设计,发现其中一些虽然精妙但在针对初中学段学生的教学方面欠考虑。如2013年第6期《语文天地》上孟兆芹的《香菱学诗》教学设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百度文库中下载量达到238次之多的古城中学林小红《香菱学诗》教案将“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悲剧之美。”设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真研究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设定,就会发现它们远远高于初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表面看来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似乎更能体现教师的水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殊不知初中阶段的小说阅读课堂,为了完成这些高大上的目标设定,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将自己的阅读经验直接复制给了学生。内丘镇中学姚晓敏的教学设计中”知识和能力目标”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揣摩文章思路,感知文章主旨,了解本文语言、细节描写,及通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这样的设计与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相契合,更有利于学生走进经典,亲近名著。学生在这样逐步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而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的关键就在于此。如果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是很难喜爱它们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而作为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篇目的《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百度文库下载量232次)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设为⑴了解关于《红楼梦》的文学常识,了解香菱的人物命运。⑵领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手法。⑶理解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这和前文所引初中教学设计中的相比能力等级似乎不及,那么是否适合高中学段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板块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这一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1的“了解关于《红楼梦》的文学常识”符合课标要求,但没有能更近一步”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而其“了解香菱的人物命运。”的目标设定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的课标要求相比而略低。其目标⑶“理解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放在这样一篇古代经典小说的教学里,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则显得有些重点偏移了。笔者认为,此课教学中,“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悲剧之美。”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高中学段的,也是符合此课古代经典小说文体的。
陈小宝老师在高三总复习阶段还选用《香菱学诗》作为阅读的复习教学材料,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⑴香菱学诗缘何师从黛玉?⑵林黛玉怎样指导香菱学诗?“林老师”的指导对我们进行古诗鉴赏有何启示?
前一个问题立足于小说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性阅读,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曹雪芹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匠心和《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艺术魅力,领略到作为“人学”的文学,对人的心灵的表现是何等的细腻与神奇。而后一个问题则是更多地和诗歌鉴赏复习相联系。两个问题的设计,既立足于小说教学,又兼顾诗歌鉴赏的教学,凸显了高三阶段的复习教学的特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又和高三复习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特点。
通过对《香菱学诗》一课在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的探究,我们能清楚的认识到,教学是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是与课程内容、学生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进行中国古代经典小说阅读教学,不能只从学生或文本单个角度出发去研究,而应该遵守基本的原则,即:尊重文体特征、以学定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中国古代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从长远审视小说文本,立足课程、吃透教材,了解掌握不同学段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进行中国古代经典小说阅读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思考、解决。
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的常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重共性、定内容;(2)分学段、重差异;(3)依学情、设目标。那么,我们的中国古代经典小说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学段的中学生都能感受到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