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珍
(新疆阿图什市第一小学 新疆 阿图什 845350)
比起单纯的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在现代社会更需要掌握的是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拥有创新思维。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时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社会的多元化,信息的多媒体化,让教学工作也急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下简单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很多固有的课堂印象中,老师是一堂课的主控人,而学生仅仅是跟随者。教学者照本宣科或者填鸭式教育,学生们被动接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毫无乐趣可言,连成年人都很难集中注意力,更何况是小学阶段的孩子。老师与学生的固有关系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问老师答,学生答老师批改,这样的师生关系严肃而刻板。想要得到一个高效率的课堂,就得先先营造一个轻松且让人有参与感的课堂氛围。
强烈的参与感是引发兴趣的基础,这和“自己做得饭更好吃”是一样的道理。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老师给出目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者争辩,老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和想法,完成教学目标,收获共同参与协作之后得到的答案。古人说“良师益友”,用在美术教学点课堂中就很恰当,良师适当的时候以益友的身份站在和学生一样的视角来对待课堂教学,能够更轻松也更好的完成教学。
小学美术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高超的绘画技能,或者能完成高难度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于美学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引发兴趣的最好手段就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传统教学里的照本宣科早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
比如人教版《影子的游戏》,比起简单的画出影子之前,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先和影子玩一场游戏。看着影子变成“小狗”、“小兔”、“小猫”等可爱的小动物,让简单的影子不仅有了生命,更让孩子们收获乐趣,从而变得印象深刻,这样完成的作品也会更加的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创新教学“问问题”都是让学生快速掌握技能的方式之一,但是,重点在于谁来问。要想更好的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答,更要学会问。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对这个社会认知有限,如果老师告诉们答案,那么他们心中就只有这一个答案,而如果让他们自己来说答案,那答案就是一片五彩缤纷。
比如人教版《有趣的半圆》,你教学生用半圆画个扇子,那么学生就只能想到半圆是扇子。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像,那么半圆就是晚上的月亮,红艳艳的西瓜,头上戴的鸭舌帽和吃掉一口的饼干。用问题代替现成的答案,不仅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增加兴趣,也能给到学生更大的自主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艺术高于生活,但来源于生活。想要创新,那一定要先知道事物本来是什么样子。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因为年龄小,见识有限,如果要他们凭空想象也是很有难度的,让学生们在进行创新之前,了解事物本来的样子是非常有必要的。善于观察是发现美的重要途径,观察生活是学生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创新能力的基础。
大自然是最好的造物主,所以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流动的河水,看看小鸟飞翔的翅膀,听听青蛙的声音,尝尝多姿的水果。听过看过感受过之后,就不再局限于,海是蓝的,鸟儿能飞,青蛙是绿的,水果是甜的这些既定的平面印象,而是在他们脑海里有一幅生动立体的画面,给再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毛主席说过“实践出真知”,有过切身观察后,再进行创作的时候,不仅可以写实,还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想象,不仅寓教于乐,也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创新有了方向,审美感知和能力也有了提高。
美术教学和客观知识普及的教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小学美术的教学,它的答案没有完全的正确和错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更不能以主观的论断以判断对错的方式来评断学生的作品。不能以你这个作品做得“对不对”,“像不像”为作品评价,而是以学生的视角来理解他们的作品。在遵循审美和造型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品多加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造型和审美,以及独特的再创造能力。
因材施教是永不过时的教学原则,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教学模式,改革课堂环境,创造以轻松互动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以兴趣带动学习,以想象力带动创新思维,在润物无声的方式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提高美术创新能力是一直需要奋斗的教学目标。虽然任重道远,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从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