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建
(江苏省淮北中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为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戏曲进校园政策,各地各学校纷纷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大家围绕营造校园戏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弘扬戏曲文化精髓、推进戏曲艺术发展方面下功夫,但是,有些地方做的手忙脚乱,没有恰当的方法,也有些地方做到了形式上的地方戏曲进校园,没有真正做到深入开展。作为江苏省地方戏剧剧种的泗州戏,流行于淮河两岸,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与山东、河南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笔者以泗州戏为例谈谈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有效性的建议和方法。
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凝结了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方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活态传承将有利于地方传统戏曲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地方传统戏曲的挖掘和创新。以泗州戏为例,我们把研究注重在泗州戏的活态传承方面,在老艺人活态传承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在校园中的创新,注重音乐和戏曲、舞美、服饰、语言的结合,解决戏曲进校园的教学实际问题。通过“活态”理念,使泗州戏的校园传承更加有趣,从内在积累教师实践经验,探索有利于中小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路。
中小学校园作为人类优秀文化聚集、传承、创造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要秉承其“活态”的特点,将地方戏文化与中小学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机制,是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戏曲进校园的开展,比如泗州戏不仅仅是唱唱跳跳,还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多走访调研收集相关泗州戏的理论资料,对泗州戏的曲谱、唱腔、步法多实践学习,建立基于泗州戏基础的资料数据库,还要多请泗州戏专家辅导、多参与团队合作研讨、多集体备课、多教学反思等手段把泗州戏传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我们的初级目标是促进戏曲进校园,终极目标是全面推进戏曲课程改革,弘扬民族文化。
根据文献检索,泗州戏的校园传承研究得到了国内小范围的研究和探索。国内主要在泗州戏流传的区域内,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开展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例如: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文化馆联合朝阳路第三小学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非遗,那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泗州戏文化底蕴。其组织排练的少儿泗州戏传统节目《拾棉花》,为观众送去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禹会区的泗州戏传承人杨华等,更在朝阳路第三小学培养了一批泗州戏小传承人,为泗州戏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泗洪县的归仁小学、上塘小学、朱湖实验学校在泗州戏传承人李洪湘的指导下培养了一大批泗州戏小传承人,泗州戏进校园慢慢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安徽五河县文化部门为拓展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常组织演出队,深入学校,演出泗州戏《争爹》、《双拐》和《机房教子》等经典曲目。曲目或以尊老敬老为主题,或以诚实守信为内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同学们被传统戏曲艺术魅力所震撼,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审美情趣,激起了他们热爱戏曲,争做传统文化传承者的热潮。
注重能力培养,强化教学实践,丰富一线音乐教师的戏曲理论知识,使之对诸如泗州戏这样的地方传统戏曲教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音乐戏曲教学形式多样化,注重“活态”传承过程的体验。寻求泗州戏与常规音乐教学的相通之处,寓音乐与戏曲于教学之中,实现音乐与戏曲的优化结合。在音乐课程教学的案例中不断培养中小学生戏曲的实践能力。
戏曲进校园,将戏曲融入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中,让孩子了解它,喜欢它,传承它,从心底喜欢戏曲。戏曲艺术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让戏曲艺术魅力扎根孩子心底,只有这样,戏曲进校园才能真正的落实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培养有深厚文化底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