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报
(江苏省泗洪县孙园中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问题驱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并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当下初中物理教学实际需求,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巧用问题驱动、将创新思维应用到课后研讨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的效果有赖于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因此,在新课程学习前期,教师应适当介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主动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做好物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随后结合目标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保证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即确保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例如,在学习物理知识《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我们身边什么地方有摩擦力、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询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摩擦力的例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请成绩偏低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如身边的搓手、手按住桌面形成相对运动趋势等,通过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当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惑,或者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有所偏离时,教师也能以此作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答案,使学生对该问题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要在课堂上体现问题驱动的价值,必须把问题带入实际教学情境中。由于物理学涉及较多有趣的现象及可操作的实验,该方法应用到物理教学课堂,一般可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法,便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吸收和学习。教师要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并将全体学生按照兴趣和学习情况分为不同小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适当调控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完成组内知识研究和分析,形成小组或个人独特的探究方法,随后互相分享经验,实现小组之间的知识共享。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纠正、改进对问题的认识,并提出新的问题,逐步开发思维。教师则从旁引领,真正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直至学生找到正确答案;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将各组的不同想法分享给全体学生,丰富答案的可能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个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实现个人更好的发展,学生必须保持良好的思维习惯。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已经逐渐固化,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习惯跟着教师走,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驱动,循序渐进地调整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应加大问题的比例,以教学任务作为基础,将问题作为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制订知识点教学计划和任务时,可以提出问题假设、设计问题任务、安排问题验证分析,以此达到更好地探究物理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问题探究不能脱离学生思维,任务设计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缩小学生知识研究范围,使其能够通过自我努力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以初中物理《摩擦力》学习为例,学生经过问题情境初步掌握了摩擦力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但没有形成体系,掌握知识还是碎片化的。教师将设计好的任务交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驱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任务,进行自我探究,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师要提出与因素相关的方法,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自我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针对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形成新的思路。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探究知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根源上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问题驱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并找到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辨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方法能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化感性思维为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