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君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
预习的作用不仅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小学中段的学生而言,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具体且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备自主预习的能力。通过预习,让学生不仅知道了本课的知识,而且知道了自己学到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带问题听课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课质量,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课前明确本课的预习内容,并根据相关安排。比如,在学习“负数”时,老师会提前告诉学生预习课堂内容,让学生找到遵循的方向和目的;其次,在预习过程中,老师会教学生养成边读边记笔记的好习惯,并记录自己的困惑或新知识。在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与旧知识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兴趣更大。这是引导他们继续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动力之一。数学教材的选择和调整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场景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再加上有趣内容的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比如小学生对精美的绘画、适合自己场景的语言对话、多种形式的教育情境等有着更多的关注和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我们在举例说明一个具体的例子时,可以根据生活的情况,设置对话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在角色对话中体现我们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趣味教育可以减少无聊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帮助小学生学习。教学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是,教师要善于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意愿,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其次,数学情境的构建也让小学生更容易对数学知识进行思维分散,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满足探索欲望的过程中,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经常采用此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有效地从被动学习状态调整为主动学习状态,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在向学生讲解长方形的相关知识点和概念后安排一个练习:一个长4厘米、宽6厘米的矩形周长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经过讨论和交流,相互补充,学生将发现三种计算方法,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教学。通过此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经验,产生强大的内在力量,更加主动、自愿的学习数学知识。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缺乏的现状,数学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积极、快乐的知识获取状态,进而提高数学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找出学习落后学生的亮点,给予他们鼓励。一旦学生们取得了一些进步,我会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挑战更难的知识领域。这样,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学生就会自觉地加入学习团队,取得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课程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需要重新诠释,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热爱学习和探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追求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