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达
(长春建筑学院,长春 130607)
当前,在新工科背景下,管理人才常见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种。第一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hule,FH)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应用研究、项目开发与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提出的,可以培养一批独立运用学科方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管理人才[1]。第二种是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点是将学生具体的职业需求作为中心,是致力于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模式。第三种是“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践-学习-实践”模式。其是由英国首次提出的,要求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前先到工厂或者企业中进行为期一年的认知实习训练,然后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最后一年返回企业和工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信息化背景下,要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就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首先,学校要重视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其中引入与管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构建起完善的线上信息查阅系统,完善信息检索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丰富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其次,学校还要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投入足够的资金,添置新的设备,并为学生构建先进的学习软件和学习系统,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开展学习活动。最后,学校还要加大为学生建设实践训练基地的投入力度,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为研究活动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在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构建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拥有企业运作经验或者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管理人员来校担任教师,承担管理学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可以邀请管理学专业人士或者企业家到学校开办讲座,或者来校任教。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学科的建设[2]。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鼓励现有的教师到企业中参加实践活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理论进行更新、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管理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创新精神也存在不足[3]。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就要构建起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此来增强高校办学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合理选择合作的企业,同时为管理人才构建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训,作为毕业之前的实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企业经营发展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企业做出诊断。在完成实习之后,企业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以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者的共赢。
3.1.1 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管理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板书讲义和教科书为主。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构建起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专业的书籍、教学视频、学习讲义以及海量的图片都可以被上传到网络系统中,学生在系统中自主选择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随时进行观看[4]。管理学专业是一门交叉性比较强的专业,与经济学、数学等多门学科都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学习视野,基于融会贯通的原则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样他们就能够更为主动地去探索课 外知识。
3.1.2 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内容
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基于信息化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留言或者在线请教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则可以为学生解答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师生之间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在该平台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资料方面的选择发掘他们的兴趣点,并以此为核心准备相应的教学活动。
3.2.1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系统,教师要运用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展示和讲解知识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将阶段性的管理学课程知识进行整理和整合,划分成不同的知识点,并将其录制成微课视频展示给学生,或者将其制作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5]。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教师可以运用闯关升级的游戏模式,将学生答题的正确情况换算成相应的积分,并根据积分确定等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那些抽象的管理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实例模拟、情境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概念分析的同时运用相应的 案例。
3.2.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基于信息化平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与此同时,很多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都包含了实时交互机制,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拥有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随时交流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大胆想象、勇于质疑、主动讨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使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在此背景下,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能够真正在管理学课程当中有所收获、有 所提高。
3.3.1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研究方法
在传统的管理学课程当中,教师并不会为学生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目,而会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其实践能力也有所欠缺。在培养模式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练习题目发布到平台上,并制定相应的时间规则,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方式完成在线测试,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实践中进行练习[6]。
3.3.2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
在技术领域,管理学专业课程所运用的模型与使用的分析方法都可以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在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与信息管理课程相配套的技术软件和学习资料,同时鼓励学生基于这些内容进行操作和学习,并充分联系实际生活运用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实践训练,基于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
在新工科背景下,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校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这一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课程和计划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高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