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博 李在军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吉林 长春 130022)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1]体育电影作为体育产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在其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发挥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和引领的作用,通过传播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深化大众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接受度,促进全面健身运动和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本文通过对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其自身优势及发展契机,指出当前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指导。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发展重心集中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上,对于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但随着毛泽东在1952年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二字开始广为大众所熟知,体育运动的感知度和重要性得到了全体公民的关注。以此为契机,一大批优秀的体育题材电影开始纷纷涌现。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刘琼导演的《两个小足球队》,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的影片,由此开启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新篇章。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体育影视作品当属1957年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它是我国第一部彩色体育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篮球运动员田振华一生的经历以及林洁、林小洁母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解放前后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命运,歌颂了顽强的体育拼搏精神,展现了新中国的强大精神风貌。此后还有诸如像《水上春秋》《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小足球队》等优秀影视作品的出现。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竞技体育成绩与国家荣誉、民族凝聚力并驾齐驱,体育文化与国家特色紧密关联在一起,实用理性主义与政治热情想结合。”[2]
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出现了错误定位,导致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极为混乱与动荡,新文化发展受到空前的阻碍,直接导致了中国体育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发展状况。但此时香港影视界涌现出诸如李小龙、成龙等优秀演员,为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1972年由李小龙主演的《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成龙更是凭借其自身特有的喜剧天赋,把诙谐幽默的元素融入功夫电影之中,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赏。
经过1966-1976年十年的动荡之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国运动员在各种重大体育赛事中不断取得骄人成绩,包括1984年许海峰获得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枚金牌;中国女排在1981至1986年期间实现世界大赛“五连冠”等闪耀时刻。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为当时体育电影的创作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灵感来源。由此中国体育电影的创作呈井喷状态,如《乳燕飞》《排球之花》《剑魂》《沙鸥》《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战斗年华》《神行太保》《候补队员》等优秀影片。其中最为出彩的电影当属1982年中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张鑫炎导演的《少林寺》,由李连杰饰演的觉远那血气方刚、一身正气的潇洒形象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回忆。
进入千禧之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中国体育电影的拍摄内容逐渐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娱乐和商业的元素开始融入其中,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格局。这一时期代表的影视作品有《我是一条鱼》《六月男孩》《我和乔丹的日子》《足球小将》《乒乓小子》《隐形的翅膀》《大灌篮》等。其中放大了娱乐和幽默的元素,影片叙事围绕主人公及其社会、家庭关系、经历等多方面通过镜头的转换运用呈现出新颖的叙事形式。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达到空前盛大的规模,大众开始纷纷加入到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之中,体育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拍摄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如当前正在热映的《夺冠》,讲述了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赞颂了伟大的女排精神,传递出拼搏进取,潜心苦练,百折不挠的优秀体育精神,深化了大众对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理解。还有诸如像《攀登者》《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许海峰的抢》《赛车传奇》等优秀影片,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与活力。
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年7月13日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主要任务是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提升产业能级、扩大社会供给和引导体育消费。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3]这一政策的颁布既为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同时拓宽和延伸了体育电影的创作来源与平台。我国近几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频率逐步增加,这不仅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更为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以体育赛事为题材的影片开始大量涌现。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发展契机,我国拍摄了一大批围绕奥运会为主题的优秀影视作品,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加油,中国》《许海峰的枪》等。借助国家政策福利支持,充分抓住新时代体育电影产业发展机遇,结合当下全新体育发展模式及大众对体育的全新认知重构体育电影创作思路,充分挖掘体育运动中体现的影视创作素材、资源,展现新时代体育电影产业的价值特点。
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成为影响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影的创作手法也在不断进行着技术革新,从2D到3D电影,从视觉上使观影者体验到三维立体效果,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今随着VR技术在影视中的广泛应用,使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最终的呈现效果有了全新的突破,打破了原先电影创作者单一的创作思维。2015年国产首部 VR电影《活到最后》开启了我国将VR技术应用于电影作品的先河。VR电影具备两个特性:“沉浸感与交互性。沉浸感强调的是受众可以用身体的感官去感知电影内容;交互性是指观众在电影营造的环境中,对于物体的可操作程度以及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4]创作者应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及时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充分思考如何将新兴技术与体育电影创作手法巧妙结合,在体育电影与观众之间架构起情感共鸣的桥梁,亲临运动员的竞赛世界,充分发挥体育电影自身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体育世界的波澜壮阔,引发大众观赏体育电影的反思与感悟,进而为中国体育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路。
201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体育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国家大力推广体育运动,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的风潮开始逐渐流行起来。随着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逐渐增多,体育不再仅仅是当初充满鲜明政治色彩和追逐金牌和荣誉的简单工具,而更多的是回归人本性的一种心灵上的升华与洗涤。在此背景下,体育电影的价值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电影要突出超越人肉体本身的价值层面,焦点集中于关注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滋养灵魂成长。体育电影所传播的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其最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大众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亦可以使人们进入精神层面的思考,感悟体育运动的真谛。
纵观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从1934年我国第一部体育类型的影片《体育皇后》问世至今不过短短87年的时间,虽然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体育类型的电影,但真正高质量和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体育电影市场原始积累不足,缺乏丰富的拍摄和创作经验。过度追逐影片数量的生产而忽视其质量和内核文化的保证,这是当前国内市场体育电影质量良莠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如此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必然导致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的本末倒置与停滞不前。反观国外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影制作公司,都极具自身独特的标志和文化象征。如美国好莱坞派拉蒙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等已然建立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并分别创作了如《阿甘正传》《42号传奇》《洛奇》等优质佳片。影片所传递的优秀体育精神及正向体育观成为吸引大众的核心要素,同观众的精神世界建立了有效联结,充分展现体育电影的内在价值。
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应在借鉴国外电影创作的基础之上逐渐找到专属于自身优势的电影定位,“这种‘舶来品”的文化身份需要本土理念的重构,所以“再中国性”成为当下中国电影艺术事业回归的基本诉求。”[5]充分挖掘中国体育电影自身价值特点,在保证电影创作数量,票房的同时确保体育电影内核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电影品牌形象是当前中国体育电影的努力方向。
体育电影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有一套固定的剧情发展走向,即通过刻苦训练与磨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传统脚本,极大地降低了观众对影片的探索欲与好奇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育电影创作者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和对体育运动内涵理解的缺失。绝大部分创作者与演员甚至缺乏基本的体育常识,仅仅通过华丽的创作手法呈现体育运动的表层内容而忽视了体育的深层内涵,大大削弱了影片的观赏性,导致大众对体育电影的热情不断消退。
新时代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体育电影所传递出的内容绝不仅仅是引导人们一味地追逐成功和荣誉,而更多地应该表现出对于人生本身的思考,对于内在灵魂的感悟和对于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1976年由联美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联合出品,约翰·G·阿维尔森导演执导的体育影片《洛奇》讲述了由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主演的业余拳击手洛奇挑战拳击冠军阿波罗的故事,洛奇通过刻苦训练,最终在与阿波罗的比赛中支撑了足足15个回合才败下阵。虽然影片的结局不同于以往体育电影以胜利而宣告结束,但这部影片中传递出了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影片承认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最为重要的不是结果的成败,而是对待这件事的过程是否认真并努力。所以中国体育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应尽量跳出传统思维的局限,发挥脑洞探索体育所传递的内核价值,凸显体育电影追逐人类精神最高层次的目标与追求。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大众更加青睐“快餐式”文化消费。加之现代生活人心浮躁,难以沉下心来静心创作优质的作品,导致大多数体育电影创作者以商业盈利为最终目的,把拍摄体育电影作为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使得体育电影的质量急剧下降。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2008年由周杰伦主演的《大灌篮》与2013年黄晓明主演的《神奇》,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由当红的明星发挥明星效应吸引大众购票观影,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商业元素和无厘头的成分,使其完全偏离了体育电影所要传递的体育精神的目标,最终在豆瓣、猫眼等APP评价上双双获得了较低的评分。
现代社会功利心驱使大部分人将追逐金钱和名利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对于每个人个体而言,这样的目标明显太过狭隘和庸俗。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6]强调一种“无为”的人生状态,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去对待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应该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人才不易迷失自我。对于中国体育电影的创作者来说也是如此,“正确把握文化内涵与体育运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提升体育电影立意深度的关键。”[7]例如2020年上映的影片《棒!少年》,许慧晶导演运用最朴素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将一群天真烂漫,热爱棒球的天真少年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再如2018年马来西亚出品电影《李宗伟:败者为王》讲述了李宗伟从一个青涩少年,历经千般磨难,最终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的传奇经历,最终他也收获了爱情与幸福。像如此有温度和直抵人民心里深处的优秀作品,大众很难不为其称赞叫绝。国产体育电影应从体育电影本身出发,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优秀影视作品。
影片的质量高低是衡量其是否为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建立体育电影品牌形象的基石。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呈现必然是多方协同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基于此将从以下两方面探讨打造优秀体育影视作品的策略方法。其一,做好拍摄前期准备工作。鉴于体育电影的特殊性,在拍摄影片之前首先要对创作内容和创作思路有十分清晰的想法,基于创作内容寻找适合参演的演员,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基础和身体素质,以保证影片内容的真实呈现。同时应现场观摩学习真实的竞技体育赛场,亲身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为创作提供思路和灵感。此外,一个优秀的制作团队也是高质量影片诞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导演,制片人,编剧,灯光组,音乐组,剪辑师等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团队成员的电影素养和意识,提高团队合作效率,充分协调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多重资源,最大程度提高电影产出质量。
其二,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拍摄方法与手段,在吸收和借鉴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创作风格。体育电影的最终目的是强调回归人性本真,“着眼于体育精神的深度挖掘,彰显体育的多元价值,真诚诠释人性的高光时刻,是体育电影突破传统创作窠臼的不二法宝。”[8]如2016年印度出品的体育影片《摔跤吧!爸爸》中除了传统体育电影所包含的元素之外,通过摔跤这个细微的话题呼吁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创作者要积极寻找多维创作思路,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切入点凸显体育电影的重要价值。通过参观体育博物馆、采访专业运动员、阅读优秀体育文学作品等方式挖掘体育的多样化资源,将诸如中国功夫、武术、太极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元素巧妙融入电影创作之中,打造中国体育电影专属IP,传递中华优秀体育精神,彰显中华民族风采。
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革新影片创作内容和手法是当前华语体育影片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不完全抛弃先前创作经验和手法的基础上如何融入全新的时代元素,以下将从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其一,把握国家最新政策方向。随着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等重要内容。体育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国家的重要政策指示,凸显国家意志,体育影视作为国家文化价值输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引导社会文化价值观正向走向的重要使命。近期院线热映的《夺冠》很好地彰显了女排精神和中国精神,从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体育精神鼓舞人心的力量。因此体育电影制作公司与创作者应牢牢把握国家发展政策这一主线,将其巧妙地引入影片的主线故事情节中,使大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意志与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二,在叙事情节和故事编排方面通过对专业运动员与教练员的针对性采访或访谈,获得最准确和一手的数据资料,在剧本设计的过程中将现实情境与想象情境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镜头之间的灵活运用,如近景远景、“一镜到底”、蒙太奇场景切换等表现手法,突出体育电影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及深度内涵。在情节构思方面,跳脱出传统体育电影拍摄内容的束缚,设置悬疑,通过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对运动员各方面如生活、爱情、家庭等方面进行详尽展示,在结尾的处理上考虑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挣脱所谓冠军胜利创作思想的束缚,承认失败和尊重失利的结果。失败在某种意义上并不代表消极与负能量,恰恰相反从失败中人们更加可以懂得坚持与努力拼搏的可贵品质,这也是体育电影在价值观引导方面所要倡导的精神,竞技体育最重要的并不是比赛结果,而是比赛和坚持的过程,对于人生与自然的超越。
中国体育电影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价值功能就是通过影片所展示出来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可贵品质,引导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商业化和功利心泛滥的时代找回体育电影创作的初心。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其一,延长影片制作周期,提升电影质量。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必须经过漫长时间岁月的打磨,因此在创作影片时应从制作的各个环节入手,包括前期剧本创作、选择场景、角色敲定、剪辑配乐、拍摄手段、后期制作、呈现效果等等方面深入每一环节内部,使得每一项工作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各部门之间通过相互配合与沟通交流,针对拍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反馈,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最大程度化提升影片的产出质量。体育影片最重要的是突出“精神”二字,而在新时期的中国,体育精神需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国家主流价值观念,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
其二,深度挖掘体育精神内隐元素。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曾说道:“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不是凯旋,而是战斗”,“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生活的本质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奋斗”等至理名言。“体育电影中的体育比赛过程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不再仅仅是身体的自然表现,是身体上的超自然反应,是超越个人意志的,不屈服于任何压的顽强奋斗精神。”[9]2004年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体育影片《百万美元宝贝》,讲述了一位有名的拳击教练法兰基因为太过于投身与拳击事业而陷入了长期的自我封闭和压抑,一位学徒麦琪坚毅的决心软化了法兰基并成出色的女拳击手。影片并没有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拳击比赛过程的准备上,而更多地强调触及人性道德方面的抉择:选择、饶恕、执着和放弃,引发社会大众深层次考。通过开展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演员与制作者对体育的全新认知,进而使体育电影充分彰显体育的内核精神,引发大众思考。体育精神的实质是指导我们更加成熟和理性地去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帮助个体成长为全面发展,善良温和,德才兼备,具有远大格局和视野的优秀人才。这正是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应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与自我超越。
新时代中国体育电影仍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这对体育电影的创造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体育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体育电影创作者要不断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以创造性的视角挖掘体育的内在本质,在把握体育精神价值的基础上运用丰富且精妙的拍摄手法,创作真正打动人心与引起大众共鸣的优秀电影。围绕凸显体育精神尤其是关于人性方面思考的话题,引起影片观赏者的内心共鸣,以真诚和严谨的态度潜心创作,打造专属于中国体育电影的特色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