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1-11-22 23:27:33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王潘潘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6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精准

文/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 王潘潘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如何精准有效地完成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是相关院校重点思考的问题。后疫情时代,相关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及院校积极做好学生资助相关工作,切实满足家庭困难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需求。为此各个高校需以《通知》精神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后疫情时代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统筹安排后疫情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

后疫情时代,开展有效的大学生资助工作,最大程度上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既是高校资助育人战线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体现。为此,高校资助育人相关管理部门需提高重视程度,依据党中央的相关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完善的行动方案,统一部署,全局性谋划,切除做好精准资助育人的相关工作。在具体开展精准资助育人相关工作期间,高校需详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情况及身体状态,重点关注偏远地区、低保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的经济状况,及时给予困难家庭学生必要的资助,在生活及学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扶,以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另外,高校需妥善安排疫情期间留校贫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及时足额发放资助金,使学生顺利渡过难关。

二、转变资助育人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

现阶段,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需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的基本理念,转变传统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思想,利用综合化及科学性的评估方式准确评定精准扶贫对象,使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能够获得最有效的扶持,通过精准及细化的扶贫工作模式,最大程度上确保教育公平性。在具体评估学生家庭状况期间,高校需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进行适当走访,将获取的相关信息建立起完善的电子档案,通过综合比对分析实现贫困学生的有效筛选。

同时,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需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团队,建立专门管理机构,聘请专业化管理人员负责资助育人相关工作。在具体开展工作时,需详细了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贫困学生的基本需求,通过统筹安排及合理规划,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相关目标顺利实现。为确保工作成效,相关院校需定期对资助育人工作教师开展系统性培训教育,使其准确理解精准扶贫政策,以此确保资助育人工作水平持续提高。

另外,开展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期间,需积极引入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强化贫困学生的动态化数据管理,及时调整资助政策,以确保资助的精确性及有效性。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可引入相关社会资本,与企业开展沟通与协作,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引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参与实习,利用自身的劳动获得收入,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资助工作中精准识别学生需求

后疫情时代,随着国家对贫困学生自主资助相关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各高校保障性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在具体开展资助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资助模式单一化的问题,未能精准识别学生对资助的多样性及个体化需求。通过构建精准资助育人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求,也可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形成供需平衡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学生的生活及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并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高校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能够满足国家对于培养双一流人才的基本要求,有效解决贫困学生教育存在的各类问题,打通育人的各个环节,促进资助及育人质量的同步提高。

资助育人工作中精准识别学生需求,首先需要精准识别资助育人对象。家庭贫困学生的准确认定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确保应资助的学生全部得到资助,不应资助的学生不在资助范围是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高校在开展工作中需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家扶贫信息系统、个人所得税征收系统等网络资源,准确界定识别主体的权责关系,广泛收集贫困学生家庭收入信息及供养关系、日常消费、受助基本情况等数据信息,建立起适合本校特点的量化人才评估认定模式,并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寒暑假家访、扶贫干部问询、一对一谈话等方式纠正常规认定中存在的各类偏差,确保资助育人对象的精准识别。

在制定资助措施过程中,需要确保精准有效,对于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进一步深入了解,明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具体情况,了解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目标等,避免传统的统一化资助模式,建立起分层次及个体化资助方案,通过物质资助、能力培养、德育教育、精神激励等综合资助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

在资助育人措施执行过程中需开展精准管理,建立动态化资助育人管理体系,将校内资助育人系统与大学生数据信息、个人所得税征收系统、扶贫信息系统等精准对接,实时采集分析被资助学生的信息,并依据相关信息对资助的方案进行必要调整,确保资助育人措施能够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在资助过程中,需建立数据共享的基本模式,将校内数据系统与地方政府扶贫数据库、社会学生资助机构数据库、国家扶贫信息系统等联网,以此来确保资助的精准化。

在资助过程中,需严格把握教育导向,资助育人本质上属于育人,高校资助育人负责人员需要明确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基本价值目标,明确资助育人的教育导向,使被资助的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改变家庭命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国家级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明确立德树人与学生资助工作的关系

后疫情时代,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基本理念,建立起扶困助学—立德树人—投身中国梦的教育通道,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及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并积极引导贫困学生自立自强,懂得感恩。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现阶段,我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存在,为此高校资助育人需转变为精准资助阶段,工作重点需要由物质资助逐步转变为人力资助、社会资助,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及创新创业机会,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并为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规划及学业规划,给予必要的读研支持,使其实现良好成长。

在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期间,需将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与资助一体化执行,有效落实育人目标。相关教师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理念,多层次深入融合思政教育与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积极创新发展理念,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建立起资助与思政教育良性互动的模式,通过多种力量的凝聚作用,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合力,促进思政教育与资助的整体化协调发展。高校需积极建设受资助学生平台,牢固树立起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实现资助资源、思政教育资源、资助调研数据及经验的共享,实现思政教育与资助的同步提升。

教师需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将思政教育理念与资助有效融合,科学完成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到资助工作并非单纯的服务保障与经济解困,更需强化资助相关的思政教育,使资助成为思政教育的全新着力点。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期间,需要以教育部关于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纲要为指导,将资助育人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章程,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资助育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一线思政教育及资助人员认同相关理念,并积极落实到实践中,以确保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

另外,在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需建立起成才导向策略,创新思政教育内容,鼓励社会主体参与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积极建立起资助育人的反馈机制及学生的评价机制,掌握并且评估学生的动态化发展状态,为其提供持续性帮扶,使学生持续感受到学校给予的人文关怀。高校需提升思政教育与资助的融合力度,建立完善的实践平台,可通过设立实践项目、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设立相关学生社团组织等方式,使思政教育与资助形成自然融合的效果,建立起思政教育与资助的一体化模式,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资助育人水平的全面提高。

综上,当前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有了更高要求,相关院校需提高重视程度,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建立差异化的资助方式,并将立德树人作为资助育人的基本理念,有效融合资助与思政教育,进而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3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