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探究

2021-11-22 23:10肖雪梅
大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家风思政

肖雪梅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67419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较2020年3月提升2.5 个百分点。据了解,我国网民以职业划分,学生占比最多,达23.7%。也就是说,近2.23 亿网民还在读书阶段[1]。大学生网民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基于上述事实,新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来说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更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薄弱,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资源无法辨别,不能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等问题随之而来。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强与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使大学生道德教育更加科学合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大学生应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新媒体时代,网民规模日渐上升,现实社会更多是一种“熟人社会”,受到自律、他律以及传统习俗等影响,人们往往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然而在网络中,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不到位,“唯我独尊”等观点充斥他们的内心,“钻网络的空子”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养成时期,正确的“三观”对于网络道德的践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大学生网民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管是“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大学生都应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做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完备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学校自身特色适当融入特色课程。例如云南师范大学,最好的德育课程是他们的校史——西南联大精神。还有一些坐落红色革命地区的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社会实践,通过重走长征路等方式让大学生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除此之外,高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本专业开设相关的网络德育课程或在专业实习见习中融入德育专题讲座。

(二)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

目前高校相当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部分高校每年会定期举行课程思政比赛,增强高校专任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部分省份每年也会组织举办思政课教师比赛。很多高校严格要求学校领导都需要上思政课。高校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也有道德教育相关内容,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可以多融入一些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结合案例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从被灌输到主动接受,以增强教学效果。高校应注意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不单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其他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也应合力进行。

(三)开设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网络课程

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接受教师导学的同时,更多的是借助媒体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2]。高校可以开设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网络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线上学习,网络课程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教师线下进行督促,因此,要做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

(四)融入高校党团工作

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很重视党建团学活动,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做得有声有色,团员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覆盖面极广。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党团阵地,由党员、团员带头向群众宣传网络德育,也可以吸纳群众入团入党,并在党团活动中融入网络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真正重视道德教育。

三、增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

道德教育工作者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影响着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建立一支符合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要求的队伍,是加强道德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3]。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时提到做一名好老师的四点要求,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德育工作者,政治立场必须坚定,要达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时代楷模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她之所以能获如此殊荣,就在于她真正做到了“四有”和“六要”。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做科研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做到以研促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从灌输到引导,从一元到多元路径的选择,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要对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净化新媒体环境。此外,德育工作者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变化努力提升自己,积极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四、紧抓“法育”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

当前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教育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素养教育,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就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而言,道德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法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即便其是成年人,即便思想成熟稳定,即便道德素养不差甚至高尚,但未经法治教育前,其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运用,几乎是缺失的[4]。我国高校大学生中,法盲现象较为普遍,网络犯罪事件频发。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枯燥,应该尽量避免单纯地灌输与说教,多以经典案例阐释相关理念,引导学生对规则的尊重以及权利、义务的认识。有条件的高校可举办校内的模拟法庭比赛,让学生旁听庭审现场,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五、政府应完善网络立法及法律监管

新媒体时代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下,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事件频发,部分大学生在其中充当了受害者及施暴者的角色。要确保道德教育工作正常进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受害者对于网络暴力等认识不到位,难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建设思维离不开完善的立法和宣传教育。还需要加强网络的执法建设,相关部门要通过网络执法行动,为大学生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政府要抓好网络信息的内容、服务、运营三个方面,集中力量整治网络环境。”[5]

六、用优秀文化引领网络道德教育

(一)传承优良家风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提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于他们的优良家风。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离不开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同样也会影响孩子。对于家风传承要做到与时俱进,采取适合的方式,利用优良家风引领大学生网络德育。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离不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数中华传统美德沿用至今。目前,很多高校都会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或必修课,高校要利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并转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用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是雷锋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唯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雷锋活动机制,才能使雷锋精神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新媒体时代,要学会用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习雷锋的奉献、敬业、学习及创业精神,使学雷锋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常态,最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今社会,新媒体作为大学生世界里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一项重点工程,加强与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更科学合理。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家风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