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2021-11-22 22:24:22赵丹丹田轶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青少年核心技能

赵丹丹 田轶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44)

青少年体育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方向的实践体现。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至此,以核心素养为体育教育的模式导向,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教学的顶层发展理念,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阶段国家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在各级学校中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并要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是首次从国家的层面提出这一素养,可见其作用和重要性。然而,基于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而是要通过一代人的教育周期来实现,并以发展终身的体育教育效果来检验。对新时代的学校体育而言,培养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理念基础之上,发展青少年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如何落实和培养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任务之一。同时,对落实我国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核心素养的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的学术研究已然成为全球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议题。核心素养是使个人过上理想的生活和实现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基本素养。核心素养是人在知识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健康融入到社会所需要的素养。

1.1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述

体育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93年,英国学者Whithaed在国际女性体育教育与运动大会上,正式提出体育素养的概念,她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在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动机、信心、身体活动能力、理解力和知识。目前,在我国关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尚力沛在2017年对体育核心素养做过详细分析,在文章中指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1]。

1.2 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概述

青少年年龄划分为13~19岁之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展处于敏感时期。为此,通过上述的核心素养理论研究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目前,国内关于体育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基础。朱亚成等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是其在参加体育及相关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各种体育知识、体育意识、运动技能、锻炼习惯、体质健康、体育个性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综合表现[2]。该文认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如学校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身体媒介进行的身体活动,能够赋予身心健康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过程,能够促进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终身体育观念意识的形成。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发布,是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率领全国相关专家学者历经3年的研究成果,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3]。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颁布,为体育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撑,具有青少年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根据上述体育核心素养的概述,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从“身”“心”2个角度论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上述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和6个基本点,将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分为3个维度,即运动技能、体育健康知识、社会适应能力;6个基本点表现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运动实践、体质水平、健康行为、运动能力。

3 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提高新时代学生的体育素养,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的需要,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而对于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工作而言,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综合过程。

3.1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保障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施行以来,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制度,提高了体育教育课程的价值。而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完善落实体育课程改革制度,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核心素养,是当下体育课程评价的决定标准。首先,在贯彻“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构建学校、社会及家庭参与的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加强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的使用。改变以往以学习为主的文化氛围,制定体育活动周、建立体育社团、定期开展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其次,在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增加体育课时,注重体育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教育课程。根据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发展特征,理论课程以运动保健、技能理论,以及体育比赛规则讲解等内容为主。在运动技能课程的选择上,要与小学体育课程相衔接,并提高青少年体育课程的难度和技巧性,更多地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实践和探索精神[4]。

3.2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教学的过程是按照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标准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过程,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教育媒介,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主体发展呈多样性,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早已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首先,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更注重以学生参与为主体,教师则是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内容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内容与上课方式的创新上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每位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备课,根据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符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计划,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爱好,从总体上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水平[5]。并且更加强调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为核心,来设置体育课程的练习内容、练习强度等,激发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兴趣,实现体育课程实践价值。其次,在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融入体育游戏、竞技比赛等教学方式,发掘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品德和团队精神。其实,体育课程实践过程也是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变化、运动认知及对外适应能力的过程,以便教师更好地探究体育课程发展方向。

3.3 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树立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

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发动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6]。这一政策的提出,不仅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更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深层的道德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地去渗透体育思想、体育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实践精神、良好的纪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挖掘青少年学生的个性,以个性的发展去引导学生的兴趣,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只有掌握运动技能,青少年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4 结语

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推进我国教育人才培养战略实施及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是学校体育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因此,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它指导我国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推动体育核心素养的实施。

猜你喜欢
青少年核心技能
高级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青少年发明家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