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天红
高职院校推行育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职育人工作中的有效运作,是基于高职教育类型定位推进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发挥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有机融入实践育人工作,有助于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对高职院校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1.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应对发展变化的必然途径。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跃迁升级,高职院校的类型定位日益鲜明。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把实践育人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二选择,作为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应立足类型教育思维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校企共同体优势,整合资源,开展实践育人的探索和实践。
2.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打开生存之道的生动实践。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是高职教育教学的类型特征。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市场运行规律和市场人才需求,针对不特定的职业基层岗位,用过一系列校内外实践环节,对非专业基层岗位进行学生技能培养。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独特的生存方式。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
3.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进提质培优的迫切需求。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这条主线的牵引下,实践育人通过汇聚政行企校各方的育人资源,实现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实践育人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客观规律,又适应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体面就业、满足区域人才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着眼于类型教育思维,坚持面向能力、坚持立足专业、坚持人人出彩,确保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协调全面发展。
1.坚持面向能力。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教育,实践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在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构建中,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机制共治、资源共享,还是微观层面的课程开发、实践指导,都要突出职业导向性和就业针对性,使学生具有从事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胜任力[3]。
2.坚持立足专业。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必须抓住专业建设这个“牛鼻子”,将实践育人与高水平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学校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动态,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专业培育,立足专业特色设定实践育人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3.坚持人人出彩。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生源结构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设计和实施实践育人。此外,要不拘一格地创新实践育人形式和路径,统筹校内校外实践、课内课外实践、线上线下实践等,不断探索数字化实践育人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让学生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4]。
1.健全系统化育人机制。学校把实践育人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系统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制。发挥校企共同体的优势,在校企合作契约的基础上完善实践育人组织结构,横向统筹政行企校多方协同联动,纵向建立学校、分院、专业三级运行制度,确保实践育人工作不断线、可闭环。二是优化教学实施,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管理,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实施。三是实施全程跟踪,健全质量动态监控机制。完善实践育人的运行监控,以经验分享、表彰先进、年度总结等方式,定期开展督促指导、分享交流,提高实践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打造场馆式的育人环境。学校要大力开展专业博物馆等职业文化场馆建设,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优化“校中厂”“厂中校”实践基地,在把企业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引入学校的同时,让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在车间里实践,实现学生的技能实践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衔接。二是升级协同创新中心,紧跟行业企业及其研究机构、科技集团的发展动向,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市场竞争、市场服务、市场风险,从而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是建设职业文化场馆,整合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建成职业素养展示中心、非遗博物馆、机床博物馆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5]。
3.构建立体化的育人队伍。聚焦协同实践育人能力的提升,立体化重构“工匠之师”,激发教师实践育人的热情和活力。一方面,全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开展教师企业经历工程,鼓励教师到企业开展学习锻炼,获取实践经验,确保实践育人真正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与此同时,从行业企业等社会优势资源中,选聘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充实高职院校的实践型人才。另一方面,统筹调配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党务工作队伍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力量,通过支部建在专业上、辅导员按专业设置、思政教师固定对接专业开展教学、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担任等多种形式,将党政和思政力量紧紧布局在专业周围,把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深度融入实践育人工作中。
4.完善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根据实践育人的基本原则,明确实践育人的质量标准,制定评价标准的差异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完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将教师参与实践育人的工作量折合成相应的课时,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实践育人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工作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方面予以激励。二是完善学分制。将学生参与的实践教育教学成绩折合成相应的学时学分,如完成企业正式任务、技能比赛获奖、评选为优秀学徒、参与志愿服务、参加企业文化讲座、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以此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1.全员参与是基于类型定位的实践育人的根本保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实践育人,形成多方联动、共同育人的结合体,实现了育人主体的全员化。政府通过完善配套政策,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和支持校企合作项目优质运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将生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投放到学校,协同学校合理化开发教师资源和管理师资力量,补充和壮大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力量。学校在政府统筹和企业支持下,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生态,有效地聚集各类实践资源、实践平台、实践载体,充分整合并调动实践育人力量,努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实践育人机制。
2.全方位创设载体是基于类型定位的实践育人的重要支撑。在场馆式教育中创造新时代实践育人的多元载体,以任务式、学徒式、赛训式、服务式等实践载体,每一个环节都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实践育人的全方位。围绕企业真实任务推进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更新,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企业项目融合,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研发创新融合,推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实践教学。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将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课程设计与应用。推行赛训一体,系统开展基于专业的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将赛训团队培养融入实践技能训练,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进阶式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此外,结合城市服务、乡村振兴、社区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专业型的志愿服务,并结合校园管理建设需要,设立校园劳动岗,开展系列劳动实践。
3.全过程融入学习是基于类型定位的实践育人的坚实基础。要将实践育人融入始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择业就业教育等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使其贯穿学生学业生涯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化。学校将始业教育的课堂搬到企业、搬到车间、走到生产第一线,开展企业认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实践调研,此外,要有选择性地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开展宣讲,传播企业文化、行业动态、职业精神等。开展创新创业比赛,并纳入实际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进创业学院和创业园建设,发挥创业园区的功能和引领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实战、推进创业实践;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践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发展以择业就业、职场规划、职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择业就业教育,开展社团化运作、情景化体验和社会化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