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2021-11-22 21:16:04张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素养

文/张琳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是落实新时代劳动育人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培养出高质量创造力的人才,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对青年学生群体开展劳动教育越发重视,学界对于劳动教育的主题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但就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总结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厘清价值意蕴,并对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以加深对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1]。

一、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渊源与内涵

加强自主创新,创建创新型国家,是在综合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世界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教育,应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面对我国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挑战,高等学校必须从过去培养人的传统模式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转变,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地位上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改变了劳动教育的“无价值论”,肯定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肯定了在实践中开展劳动的重要价值;二是在形式上适应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形成劳动教育的成果;三是在目标上确立了提升劳动素养的总体要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素养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劳动素养是涵盖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内容的综合系统概念,同样,全面提升劳动素养也需要将培养人才的劳动价值观、能力、精神的培养作为重点;四是在价值取向上以全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是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时代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主要包括尊重劳动者的人本关怀、实干兴邦的现实路径与创造伟大的现实发展动力等。发展至今,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要求高校在劳动观念教育、劳动习惯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劳动法律人才培养与劳动能力等方面加强引导。

一是在劳动观念教育的人才培养层面,高校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高校青年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正确引导劳动观念,要求青年学生理解劳动的真实价值,树立爱劳动的正确观念。二是在劳动精神教育方面,重点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作为青年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科技赋能各行各业迅速发展,青年学生要想跟上科技发展的潮流,必须在劳动中牢牢树立创新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在劳动态度教育层面,重心要放在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形成诚实的劳动态度,高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诚实的劳动态度,更好地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三、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

(一)促进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必然要求。首先,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高校青年学生的“三观”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需要在劳动中逐渐培养,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的观点指出,人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人参与劳动的过程就是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帮助个人塑造独立的人格。其次,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只有在劳动中亲身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亲身调研当前我国国情与民情,青年大学生才会开拓自身的视野和格局,坚定理想信念。最后,劳动教育能够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青年大学生形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劳动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增强面对苦难的信心与勇气,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促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需要高校青年大学生不断提升个人价值。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够增强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强大的爱国志与报国情。另一方面,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中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品德,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引导青年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为提升新时代青年劳动素养提供力量支持”[2]。除此之外,在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新风尚,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劳动中践行“实干兴邦”的要求,理性认识自身的劳动能力,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现状

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探索、转型与发展的多个时期,随着国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过程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把政治目标融入劳动教育”的发展阶段,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与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越来越密切,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劳动教育仍存在着弱化和各种问题,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缺乏顶层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育人过程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人才培训的使命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脑力、体力和创造力去认识、改造自然和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3]。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定位多为思想政治教育或实践课堂的一部分,缺乏发展的基础,并未获得真正的重视地位,众多高校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视智力教育,弱化劳动教育的现象。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认同,不少高校的决策者仅仅把劳动教育等同实践活动,由此对高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缺乏规划,劳动教育的地位虚化[4]。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人才培训内容与价值迷失

大学生劳动教育育人过程的重要价值,就是在劳动中提升人的劳动素养,实现劳动教育价值。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劳动培训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在价值定位上,部分高校片面强调劳动的功利化与娱乐化的取向,如出现了过分注重劳动成果的完成量,或以劳动为名义压榨学生劳动力赚取利益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在内容设计上,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存在简单化与碎片化的问题,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培训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义务劳动和勤工俭学,高校大学生的义务劳动名为志愿服务行动,但实际上却缺乏实际效果,许多活动内容逐渐沦落成为“拉横幅、竖旗子、摆造型”的活动走秀,当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度、广度与时代性无法与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相匹配[5]。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共同的资源保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不足,一方面,大学生劳动培训过程的师资力量较弱,劳动培训中的理论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劳动精神与劳动素养不足;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教育配套设施匮乏,劳动教育实践场地的规划不完善。除此之外,社会、企业和家庭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的劳动实践机会有限,劳动场地不足。这些多元培训主体的分散性和劳动资源的不匹配性都影响了高校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成效。

五、结语

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神圣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这也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适应性,推动劳动教育理念创新,完善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引导,构建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
HANDS OFF THE WHEEL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