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下的“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2021-11-22 21:16:04陈海鹏张飞越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双创小镇数字化

文/陈海鹏 张飞越

面对国家鼓励特色小镇建设的契机,扬州市“十三五”规划期间,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打造了一批聚集特色产业、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一体的特色小镇。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加速到来,为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相融相生,数字化助推特色小镇发展动能转换成为必然。笔者以特色文化产业经济转型诉求为出发点,以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为核心,挖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潜能,构建“市、镇、校、企”协同共育与产业需求一致的“双创”人才,推动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扬州三大名城建设服务。

一、扬州特色小镇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现状

(一)思维模式转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数字经济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互联网营销的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对特色小镇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多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战略规划,在注重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基础上,逐步强化“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不断收集消费数据并将其应用于传统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将成为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1,2]。

(二)数字媒体整体运行思维有待提升

要实现特色小镇的良好经营局面,经营管理者要意识到新媒体的宣传和营销不可或缺。结合扬州特色小镇运营模式分析,主要呈现出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创新以及市场拓展不深入,特色小镇品牌运营意识不足,互联网社交媒体宣传、自媒体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借助短视频、直播方式运营机制不够灵活,导致特色小镇品牌认可度不高。

(三)人才供给影响特色小镇数字化转型升级

特色小镇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阻碍因素研究中,选择“缺乏专业人员”因素的占首位,其次是“缺乏数字化运营知识”,然后是“投入成本过高,回报率难以评估”,另外,“政府扶持政策受众面有限”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结合特色小镇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来看,以“互联网+特色小镇品牌+产品创新+生态环境”的多维度数字化运营模式下的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结合企业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培育懂技术、懂创新、懂运营的“双创”人才,为特色小镇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动能和活力[3]。

二、“双创”与特色小镇发展紧密契合

(一)融入“双创”成为特色小镇建设新引擎

融入“双创”的特色小镇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一是“双创”的融入不断推动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融入新技术新理念,倒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智能转型,有效形成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带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特色小镇的全面建设。二是“双创”的融入逐步拓宽新型城镇和乡村就业渠道。随着“双创”项目成果转化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快,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三是“双创”的融入助推保障政策精准落地,有效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加大政策扶持投入与服务精准度,更好地推动“双创”发展[4]。

(二)“双创”人才成为聚群产业发展新力量

特色小镇是“产、地、人、文”集聚优势与特色发展的新载体,特别是以集聚群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新型人才为核心,带动区域旅游生态、特色文化发展,又以生态、文化、产业共同塑造新的发展空间,吸引优质产业资源和高素质人才,形成现代化经济建设新模式。当前,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需要大量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就必须借助高校资源,打造“特色小镇+产业+高校+人才”的特色小镇。通过吸引大学生就地创业,推动小镇传统产业激荡出创新的“活水”,打造产业发展的“智库”,促进特色小镇创新驱动发展。

(三)特色小镇人才培养成为专业教改新机遇

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支撑,要围绕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需求培育“双创”人才,学校应坚持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创新素养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结合特色小镇数字化的发展需求,构建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前店后院”式实训模式及“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学路径。通过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有效衔接,促使实践课程多元化,带动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契合,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逐步渗透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各个环节中,共同促进全校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实践教学的提升。

三、基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结合扬州特色小镇产业与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与产业、行业、新业态充分衔接,使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地方文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学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资源、平台、主体互联互融互通”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资源:地方文化与职业能力融入课程。将扬州地方文化引入课程体系,聘请扬州非遗传承人、工匠大师、文化名师指导实训,促使技艺与项目进课堂;将职业核心能力引入专业课程,邀请数字产业职场精英参与课程助讲,让专业学习与职业体验融为一体。

平台:打造以培训、加工、研发为一体的非遗传承创新平台—扬州文旅融创设计服务中心,形成学思交互的工作过程体验,从作品到产品以及服务一条线贯通。

主体:学生、教师、大师三大教学主体的融通。教师、大师、学生三方面对面进行探讨、切磋,共同参与艺术和数字化创新[5]。

(二)“双创”人才实训模式的探索

学院以“双创”项目落地与反哺“双创”教育为重点,依托“双创”综合体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锻造“双创”项目面向市场、对接产业的“推进器”,构建“前店后院”式实训教育平台,通过“前店”市场化运营助力学生创意作品落地,聚合“后院”“双创”资源要素助力孵化项目,与此同时,结合平台“双创”运营项目校正科创研究与项目孵化,不断优化“双创”协同链,提升“双创”人才培养的精度。

“前店”接力“双创”落地最后一公里。以学校科技产业综合体为龙头,以兼具生产与教育的教育工厂为支撑点,为创意作品项目提供真实的运营环境,面向市场,对接产业磨砺学生实干创业“硬本领”。“后院”整合资源助力孵化项目可持续发展。依托校内资源,以研发中心、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为支撑,以丰富的师资和管理资源为保障,聚力为创意作品项目把准市场、提供技术支持、优化运营管理,助力孵化项目精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服务市域产业经济发展。“前店后院”式实体运营与资源保障的有机衔接,实现了区域产业与“双创”教育完美融合。同时,平台“双创”项目面向市场,对接产业落地发展,经历了社会的充分考验,正好弥补了“真空创业”的问题,也为“双创”教育形成了有效的反哺效应,最终形成了“双创”教育与特定产业对接、“双创”人才与产业要求契合。

(三)“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学院要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的牵引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坚持科研与育人并举,育才与成果并重,在科研实践中为地方特色产业培养一批富有工匠精神、充满创新活力的生力军。

建立“学产研”平台,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成立文创产业学院。学院要拥有直接管理权限的教学、生产、研究机构,实现“市、镇、校、企”资源共享、产教对接、教学空间融合,从一项机制到资源、平台、人员的综合性合作过程,推动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在教学组织方面,除了学院本身完成教育任务外,要对接“市镇企”共建文创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适合于数字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实践基地、师资互兼,为集聚产业输送“双创”人才。在实践体验方面,学院与特色产业深度合作,引企驻校,共建实践基地,资源互享,共同研发与设计项目。在科创研究方面,学院与政府主管部门,共建研究机构,形成区域产业发展智库,为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学院通过“市、镇、校、企”联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产教融合成效彰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双创小镇数字化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22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4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