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2021-11-22 21:16杨慧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人才融合专业

文/杨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逐渐强盛,社会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支撑,而人才的来源要依靠高校的教育。因此,高校的教育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都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迁,市场环境带来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需要多样化的专业性人才做支撑,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也在期待着创新型人才的出现。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要在教育领域进行改革,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展开人才培养工作,这样才能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是教育大国,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9万。严峻的就业压力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相关学者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意愿并不是很高,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不强烈。由此可见,当前部分高校仍未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钩的现象,导致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不佳[1]。基于此,有必要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向以及新的融合模式的开发建议,以丰富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早在1989年,就已经提出了创新教育这一概念,这一时期主要是在思想上初步激发起创新创业的意识;2002年,国家开始在部分院校进行创业教育初步的试点,这一阶段国家和高校都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2010年,教育部就正式下发了多个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同时,2012年创新创业课程成为我国所有高校必须开设的必修性课程;从2013年到今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获得共识,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指引下,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融合模式,并开始依据自身的特色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涉及了高校建设问题,其中创新创业教育便是未来高校建设的重点工作。创新创业作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新时代下是必须坚持的方向。要不断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培养出更多专业性强的创新型人才,为推动社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下专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21世纪初,我国就已经逐渐开展了针对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学科评估,最早是在博士研究生领域进行,随后在本科教育上进行评估。专业教育笼统来讲,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课程延续设置的专业领域的课程,目的是培养专业领域的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大部分是由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其人才培养体系虽趋向于全面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但专业教育占比是很高的。在专业教育方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2]。也有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思政教育等。这些都显示出我国的专业教育上缺乏对学生的人文、艺术、体育和思政等方面的教育。虽然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力的关键,但其他方面的教育也至关重要。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和新兴科技与多媒体的不断发展推进了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型人才在当今互联网多媒体时代飞速推进下,显得更重要。因此,在新时代下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新要求是要在专业课程之外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致力于培养创新型的有全面综合能力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内外关联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一样,两者都属于人才发展的必备技能。如果只是在专业领域内有建树,但没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样,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才能实现。为此,在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离不开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而专业教育恰好是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两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念,而且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创新创业思想和实践已经过了大约有20年的时间,但在部分高校里却仍旧存在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和师生在创新创业意识上认识不足和观念淡薄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和就业观念的禁锢,部分师生还认为毕业生签约公司是体现本校毕业率的重要表现,认为就业还是需稳定。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有些许就业风险的走向,并不受到毕业生和部分高校的关注。另一方面,有的院校认为只有少数人才有创新创业的天分,并不是大部分人可以实现的一个方向。在这两方面错误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校缺失创新创业氛围,学生没有创业的活力和激情,长久下去,不利于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当前,尽管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分布却不合理,经过笔者调研显示,有的院校只在四年制学习中的毕业前期开设一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有的高校在每学期只开设两个课时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讲授内容上只是对相关的创新理念和创新现状和社会需求进行宏观上的讲解,并没有深入的内容或者相关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讲解。有关学者指出了课程设置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导向[3]。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更加地科学化和合理化。

(三)相关师资力量不够健全

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水平较低和专业性较差的问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在授课时,理论讲授大于实践引导,而且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并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吸收能力,只顾自己讲授内容。也有的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有相当高的兴趣和热情,但学校缺乏相关的专业老教师讲解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信心。在安排教师进行课程讲授时,高校所选择的大多数学校内部的授课教师,但他们多数是没有创业实践的经验,在授课中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疑问。

(四)缺乏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去体验。但是,有些院校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在意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以这样方式培养学生,容易使其走向社会后在创业实践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现在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大部分存在于理工科等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科研院校,如师范类和艺术类的院校,非常缺乏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有的院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平台,但平台的使用率并不高,许多学生不会使用平台系统,另一方面,平台建设过于复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可操作性需求。

四、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一)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两种教育的融合,首先需要国家重视顶层设计方面。尽管我国自1990年以来就逐渐将创新创业与高等教育相融合,但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国家需要看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进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学中有实质性的进步和推进。学校层面也要意识到“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要端正思想意识,鼓励教师队伍的创业培训与学生的创业学习。

(二)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

对不健全的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在课时分布上,应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一定的比重,在经过科学研究和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制定。在课程内容上除了创新理念等理论上的讲授,还需要增加学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融入专业性思维。在创新创业课程讲授内容与专业课程偏离的问题上,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时紧紧与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在课后教师也应随时进行学习,与时代接轨。

(三)引进社会各界相关人才

不管是课程设置的不足,还是师资力量的薄弱,高校都应针对创新创业开展的实际情况,引进一批专业性强的社会人才。正如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制”一样,学校内的教师大多没有创新实践的经历,这就需要在学校之外寻找实践创新方面的人才,将其引进学校进行实践课程的讲授和帮助。在学校内部还要建立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标准和测评,以激励教师更好地开展授课。

(四)建立高水平的创业基地

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多的激励政策,每年都会给高校相关的建设资金。高校应建立一批与学科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创业实训基地供学生使用,也可以建立创业园地,完善校内创业资助流程,鼓励和支持有想法的大学生,使他们合理的创业想法能够落地。无论是工科、农业专业还是师范类的专业都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来建设自身的创业实践平台。

综上,除了上述四种融合路径之外,还可以搭建创业融合奖励机制,高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多进行全国和多专业领域的创新大赛,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致力于培育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人才融合专业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