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主体意识培育与实践路径

2021-11-22 21:16杨伟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优先主体意识

文/杨伟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这一现状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激烈的就业竞争基调,又因人才数量与人才缺口之间的契合度存在着偏差,部分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不仅如此,市场发展逐渐趋于饱和,这也直接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1]。面对这一现状,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会议中首次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会议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以“就业优先”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到了“十三五”规划会议期间,“就业优先”不再仅仅是以战略的形式存在,而是成为会议讨论的纲领,并指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2]。由此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育工作也需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为此,本文在详细分析就业优先含义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主体意识培育措施进行研究,并指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就业优先的内涵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主体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要对国家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有正确认识。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就业优先在就业地位、就业目标和就业主体三者角度的内涵。

(一)就业地位优先

从宏观角度看,“就业优先”战略要求各级部门在进行工作规划以及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明确就业工作优先的核心地位,将就业问题作为首要内容。其次,政府层面要积极解决就业工作优先实施职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将促进就业作为决策部署的指导因素之一。最后,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要以能够带动就业优先的经济形势和个体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在适当条件下,可以采取合理的措施,鼓励其在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在此目标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对市场结构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保大学生优先就业的实际效果,并积极监督和管理相关经济主体的政策落实情况,避免出现保障措施与实际承诺不符的情况。总而言之,“就业优先”战略决定了其在发展目标出现冲突条件下就业的绝对优先地位。

(二)就业目标优先

从中观角度看,“就业优先”战略是对相关决策者任务执行的重要指导,在已有的政策规划和制度设定条件下,对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要优先侧重就业目标。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更加完善、可行的调控体系,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基石,引导大学生就业实现同步增长。但是,在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上的差异,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促进就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不同地区的协同发展,确保就业环境处于均衡状态。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其实是一个相当漫长、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设立一套保障体系来为政策护航,确保市场开发过程中的人才开发可以同步进行,提高人才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对接效果,为优先就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就业主体优先

从微观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不再局限于用人单位和院校的单一途径,政府通过构建差异性的配套支持,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并利用中方对企业管理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岗位与就业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契合。不仅如此,这样的支持措施也可以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创业阶段的主体地位,在岗位选择上具有优先权。为切实巩固大学生的主体性,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就业保障体系中大学生的中心地位,在面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时,个性化岗位匹配模式。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主体意识培养措施

(一)加强素质培养

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主体意识工作绝不能是毕业前的“临时抱佛脚”,而是要切实将其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秉持就业优先的基本原则,从学生客观就业创业的需求出发,利用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转变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错误认知,引导其充分认识自身的发展潜力以及应对就业竞争的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大学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对自身未来职业规划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在专业技能上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通识内容的传授,将素质培养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其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当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下自身角色变换,对就业问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加强就业指导

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固化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更新速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人才的信息化、科学化要求程度不断提高,在此环境下,对学生的培养不再是简单的讲授现有知识,而是要帮助其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在面临未来的就业选择以及就业需求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对自我的优化提升。因此,加强教学指导计划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实现优先就业具有重要价值。

(三)调整就业创业观念

为了确保大学生在业创业阶段对自身的主体地位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建立其更加清晰的注意意识,对其就业创业观念进行有效的整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对其就业阶段心态和岗位选择都有明显的影响。为了能够充分把握“就业优先”战略所带来的良好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就业优先”战略打造的就业环境,院校要根据各专业对应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实施适应性调整。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只有当自身能力和素质与现阶段社会环境客观需求保持一致时,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更多自主选择权。为此,大学生在就业创业问题处理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明确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存关系,既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构建自身的优势属性,引领社会发展。

(四)加强思想对接

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单纯的校园环境,导致其对问题的思考相对简单,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为了使其能够在就业阶段顺利适应社会工作环境,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对接工作的开展,使其思想与就业环境之间实现高效对接。在大学生初到社会工作岗位后,因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其对未来的规划出现迷茫,思想上也会产生波动,此时,需要对其自身思想观念进行科学优化,构建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明确自身能力提升的价值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空间的可塑性。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主体意识培育实践路径

(一)提升教育理念

高校要树立与时代发展现状相契合的教育理念,在培养上不仅重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也要将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教育的目标。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时,可以充分利用典型案例的榜样作用,通过成功案例增加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信心,提高职业院校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引进优秀的企业工作优化自身师资队伍。聘请专家、企业家、技术人员、毕业生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相关教育。通过分享实际就业创业经验,调动学生热情。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安排教师进行实地交流与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更具实际价值的教学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三)优化教育课程

在课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以就业创业为核心的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有的实验和实训基地,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将市场营销、心理学、礼仪等与就业创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首选。

(四)搭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

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搭建更具实际教学价值的实践平台,附以完善的实践培训课程与考核制度,介入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与此同时,提高优秀人才的就业范围,通过构建择优录用机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性保障。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家不仅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高校和企业也积极建立了更多的就业途径,但仅从外部采取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学生自身建立正确、健康的就业创业意识,明确自己在就业创业阶段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发展问题。文章提出就业优先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主体意识培育与实践路径研究,并在国家战略指导下,研究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培养的相关内容。通过研究,为院校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度过毕业阶段的迷茫期。

猜你喜欢
优先主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