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21-11-22 20:17李道锋丁红娜代坤2
体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实验班分组

李道锋 丁红娜代 坤2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李道锋1丁红娜1代 坤2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山东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运用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安徽工程大学2020级两个健美操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1个学期的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凝聚力,学生的力量和灵敏等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柔韧素质提高不很明显。

分组合作;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被人们所探索,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近年来,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热点,并且涉及的体育教学项目广泛,如,陆生龙(2020年)认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体育课堂实效、鲁婷等(2018年)在武术项目教学中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闫增印(2016年)指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武术课教学效果、代坤等(2014年)认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和主体感受。上述学者的前期成果为本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结合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健美操教学实践,认为我国健美操教学研究内容多聚焦于教学方法上,研究目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主,但是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却少之又少。实际上,我们应该改进健美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果单一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程度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有必要从教学模式上入手,将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入健美操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主动角色,对于健美操教学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步。然而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尤其通过对健美操传统教学模式和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对比,在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发展、技能获得、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数据的对比来佐证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劣,有利于充实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徽工程大学2020级健美操教学班中两个班的学生,采取随机异质分组的形式将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群体,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42人,对照班40人。两个班的同学都全程坚持下来,未有中途退出者。

1.2 研究方法

1.2.1教学实验法

(1)实验目的

选取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异质分组把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师对实验班学生授课时运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教学内容统一为第二套全国大众健美操三级规定动作,最后通过专家组量化测评以及各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方式获取实验结果。

(2)教学实验设计

实验班采用健美操教学的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组织形式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教师用课堂的前半部分进行统一讲解,后半部分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学目标为培养竞争合作意识,注重人际关系的沟通与协调,培养团队意识;教学任务以健美操动作技能带动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对照班采用传统健美操教学模式,组织形式为班级统一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授课和示范、学生自行交流练习为主;教学目标为掌握动作技能;教学任务以传授技术动作为主。授课时间2020年9—12月,教学时间为16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90分钟,共计1440分钟,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授课教师是同一人,教学实验地点为安徽工程大学师生活动中心,且教学内外环境均保持一致。

(3)实验变量控制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因变量是第二套全国大众健美操三级规定动作、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兴趣的变化、实验班和对照班健美操技术成绩的变化、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变化。其中根据健美操项目特点,选取了分别代表力量、灵敏和柔韧3项指标,它们分别为:1分钟仰卧起坐、10米折返跑、坐位体前屈,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3项身体素质指标分别进行了测试,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进行教学实验。在整个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始终一致,评分标准和考试内容也一致。为避免其他因素干扰,考核方式采用教学与考试分离的制度。

1.2.2问卷调查法

(1)对两个班级在试验前后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和问卷调查。身体素质测试选取分别代表力量、灵敏和柔韧3项指标进行测试,问卷调查着重对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和学生团体凝聚力两方面进行调查。

(2)调查问卷效度检验

采用专家效度检验的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评价。共邀请10位从事健美操教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价。其中,7位专家认为问卷“很有效”、2位认为“有效”、1位认为“基本有效”,专家对问卷结构还是比较认可,问卷可以发放。

(3)调查问卷信度检验

采用“重测信度”的评定方法对调查问卷的信度进行评价。在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发放的4周后再进行第二轮调查问卷的发放。在第二轮问卷回收后,通过计算两轮调查问卷的相关性系数来评价调查问卷的信度。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两轮调查问卷的相关性系数达到r=0.924,p<0.01。两轮调查问卷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较高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表明问卷有较高的可信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分析

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了学习兴趣调查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前学生对健美操学习兴趣的对比

班级人数均值标准差tp 实验班4232.612.587-0.3260.368 对照班4033.732.216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横向对比数据P>0.05,由此我们得出在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差距并不明显,说明两个班学生的对于学习健美操兴趣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健美操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同样的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

表2 实验前后学生对健美操学习兴趣的对比

班级人数均值标准差tp 实验前实验班4232.612.587-6.4320.019* 实验后实验班4232.612.587 实验前对照班4033.732.216-3.9430.364 实验后对照班4032.612.587

注:*表示P<0.05,差异显著(下同)。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了测试比较,P<0.05为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测得P>0.05,说明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对健美操学习兴趣没有显著性差异,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影响不大。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小组内部交流较多,组内成员相互帮助、团结向上,从而间接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兴趣提高并不明显,可能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设立时只注重健美操运动技术的提高,对心理变化的影响和学习兴趣的提高等方面的要求不高。

2.2 试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技术成绩的比较

健美操教学实验结束后,邀请2名与本实验研究无关的健美操教师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健美操技术动作成绩打分,并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核成绩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考核成绩见表3。

表3 实验后学生健美操考核成绩对比

班级人数均值标准差tp 实验班428.9411.2722.0150.031* 对照班407.4831.371

从表3可以看出,两班学生成绩差异显著(P<0.05),实验班学生健美操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这说明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健美操成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分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美操学习氛围浓厚,组内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频繁,可以有效克服健美操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有助于学生健美操技术成绩提高。(2)分组合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时间安排方面不同,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参与度更高,在合作氛围下,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学习始终保持兴奋,不易产生疲劳,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技术动作。(3)教师根据学生性格和身体素质,把他们合理地安排在小组内扮演不同角色,每个学生各司其职,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和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小组成员的共同鼓励下,每个成员都会更加积极认真地进行练习,进而提高了学生健美操技术成绩。

2.3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依据评分标准对每个班学生的分值进行统计,测得其团体凝聚力值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实验前团体凝聚力评分数据对比

班级人数均值标准差tp 实验班425.6370.3260.3220.843 对照班405.5350.319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教学实验前两个班的均值和标准差相差不大,两个班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

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进行了同样的问卷测试,实验班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5),对照班未有明显变化(P>0.05)。这说明实验班学生经过1个学期的健美操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学习后,团体凝聚力有了较大变化,对照班团体凝聚力变化不明显,见表5。

表5 实验前后团体凝聚力评分数据对比

班级人数均值标准差tp 实验前实验班425.6370.3260.2370.01** 试验后实验班426.4670.289 实验前对照班405.5350.3190.3340.751 试验后对照班405.6080.323

注:**表示P≤0.01,差异非常显著。

从表4和表5不难发现,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未有差别;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施加了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结束后,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施加影响下的实验班学生在团体凝聚力方面提升较多,传统教学模式施加影响下的对照班学生团体凝聚力未有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分组合作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异质分组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将不同性格和身体素质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相互帮助,加强了小组内团队的集体合作能力,随着课程的不断延伸,小组间学生共同成长的经历增多,彼此之间更加熟悉、相互磨合、凝聚力也随之提升。而传统教学模式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独自练习、教师偶尔进行指导,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少,彼此之间比较陌生,由于没有团队成长的环境,无法产生团队凝聚力,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提升。

2.4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为研究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在教学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存在差异。

表6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数据对比

测试指标实验班均值对照班均值tp 1分钟仰卧起坐3233-0.1170.395 10m折返跑19.2119.180.1320.453 坐位体前屈9.229.30-0.2160.514

从表6可以看出,在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的均值和标准差相差无几,1分钟仰卧起坐、10m折返跑和坐位体前屈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存在差异。

教学实验结束后,再次选相同的测试指标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将测试数据与实验前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在健美操教学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哪些影响,具体数据见表7和表8。

表7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数据对比

测试指标实验班前测均值实验班后测均值tp 1分钟仰卧起坐3238-0.1170.036* 10m折返跑19.2117.360.2150.018* 坐位体前屈9.229.23-0.2160.124

由表7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1分钟仰卧起坐和10m折返跑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差异显著(P<0.05),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实验对1分钟仰卧起坐和10m折返跑影响较大。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有小幅度提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以推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对坐位体前屈素质的影响不大。

表8 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数据对比

测试指标对照班前测均值对照班后测均值tp 1分钟仰卧起坐3335-0.3160.376 10m折返跑19.1819.120.4520.471 坐位体前屈9.309.38-0.5290.569

通过表8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的1分钟仰卧起坐、10m折返跑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均有提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传统教学模式对1分钟仰卧起坐、10m折返跑和坐位体前屈等3项身体素质的影响不大。

3 结论

(1)通过1学期分组合作健美操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分组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学生健美操技术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技术成绩。

(2)通过对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实验前后实验班身体素质测试、实验前后对照班身体素质的测试,发现分组合作健美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力量、灵敏和柔韧等素质,而传统模式健美操教学模式对学生这3项身体素质提高并不明显。

(3)通过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分组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健美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兴趣。

[1]陆生龙.小组互动 激趣学习:有效提升小学体育课堂实效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9):172-173.

[2]鲁婷,毛伟伟.高校体育俱乐部武术项目教学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J].决策探索,2018(1):77.

[3]闫增印.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在武术项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形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1):51-53.

[4]代坤,丁红娜.普通高校体操教学中实施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50-152.

A Study of Group 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 in Aerobics Option Course Teaching

LI Daofeng, etal.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山东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拔尖人才(BJRC20190507);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QX2020M70);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8CTYJ16);青岛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QDSKL1901119)。

李道锋(198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

丁红娜(1980—),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体育法。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实验班分组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分组
高校体育教学应用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具身教学应用于小学绘本故事课堂的研究
能否用斐林试剂鉴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