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云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李冲回民中学 安徽 凤台 232121)
生活化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师考虑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和性格特点,同时教学内容与引导也要对应生活中情境与问题进行,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七年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兴趣的关注点与激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状况与兴趣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课件从而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收获高效的课堂。本篇文章主要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究”为主题,具体论述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2]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稚气未退。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能轻松的接受老师传授的学科知识和人生观念,实现真正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如果一堂课只是平淡的传输知识和道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没有太大的自制力和知识面,他们会对课堂内容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是昏昏欲睡。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选择生活化、接地气的教材案例,通俗易懂的讲出来,让学生在轻松诙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律的知识和观念。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律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的第一课“少年有梦”时,当课堂进行到二分之一时间时,同学们都已经昏昏欲睡。她说:“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周恩来故事好不好?”带着倦意的学生立马提起神来,都兴高采烈说:“好!”老师围绕着“少年有梦”为主题,要使这个故事起到激趣的作用,选择这个生活化的故事时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讲起来通俗易懂、内容生动,语言要贴近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讲述时声情并茂,让学生在行为兴味盎然地听故事时收到激励,甚至迸发出豪情壮志。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阶段,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时间往往较短、自制能力差。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生活化教学方法和技巧、整合教学内容,才能使好动的初级初中生一节课下来始终全神贯注地听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插图或者一些影视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取里面关键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整合,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学科知识。教师还可以联系模拟生活情景,进行情景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多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与专业知识的距离,学生以一种探寻生活的心情学到了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律下册第三单元“师长情意”的第七课“家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剪辑一段大家最熟悉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播放不同片段。这种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家庭对于个人的意义和温暖,而且播放影视片段也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会聚精会神的参与整个课堂活动。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课本对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适用,具有教学的普遍性,而对于某一个地区的教育却不具有专一性。虽然教材选用了很多来生活实际的内容,但是作为教材的编写方,因要照顾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需要,不能针对某一地区的具体情况设定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发挥个人的灵活性和主导性,根据自己教学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学生的生活习惯,充分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将已经贴近生活的教学知识再细致化和具体化,认真了解初中学生接触的实际环境状况,甚至配合地方风土人情的特点要素来详细讲授。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律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时,教师不应该按照沿用了多年的教材案例进行教导,而是应该结合当下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的国家政策,考虑很多学生的家庭环境已经转变,他们有了兄弟姐妹。面对这种家庭环境做人关系的介绍处理时,可以有更强的针对性,尤其是有弟弟或妹妹的学生,教师应该平衡他们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会关爱。教师可强调在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友好和睦,教会学生亲相爱、互帮互助。
初中开设道德与法制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念,使他们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生活,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