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路畅
(吉林工商学院,长春 130507)
“连锁” 作为零售和服务行业的一种快速扩大企业规模的经营模式,对我国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单店“小而全” 的低水平分工、低效营运的局面,实现了众多门店联合作战的高效运营模式。同时,由于其经营模式具有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三大特征,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把复杂的商业活动分解为像工业生产流水线那样相对简单的一个个环节,从而实现传统单店经营无法达到的规模效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连锁企业的经营领域也不断逐渐扩大,特别是在新零售、大数据的影响下,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也随之更新并产生巨大的变化。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专业知识体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根据最新的经营环境不断转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打破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从而提升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配角,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改革后,教师由课堂主角变为导演,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根据预期目标和任务需求做情景模拟设计,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每章任务,提高实战技能,深入领会理论知识。
课堂角色改革后,在“连锁门店卖场生动化”的教学中,教学任务是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从卖场布局、商品陈列组合、灯光设计等不同方面总结出不同的连锁企业的卖场设计和业态特征。课堂角色改革把单纯的理论授课改为项目教学,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带着教师发布的任务去收集资料,任务场景可设定为不同业态的连锁企业门店,由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经过调研和查阅资料,最终以调查报告和PPT 的形式在班级汇报、完成项目。课堂角色改革打破了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的壁垒,改变了学生学习和观察事物的视角,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使学生可以以主角的身份融入课堂之中,更直观的学习和感受到何为“卖场生动化”。
相比于课堂角色改革前,改革后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有着明显的提高。曾经上课习惯性溜号的学生在课堂角色改革后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任务当中,完成汇报,大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
Seminar 是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培养高等综合型人才”的要求。本次课程设计改革,打破传统的Lecture(老师一直讲)课堂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增加Seminar(研讨)课堂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课前在移动教学平台发布素材与案例供学生下载学习,在课中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比重会从原来的1∶0.3 增加至1∶1,也就是在45 分钟的课堂中,理论讲授和案例讨论各占一半的时间,使学生可以通过研讨和线上线下互动更有效地掌握每个知识点。
课程设计改革后,在每个教学重点环节都准备了案例供学生参考和讨论。尤其是在“连锁企业扩张与选址”的课堂中,学生对老师体提供的案例非常感兴趣,不但进行了头脑风暴深入分析了案例,还在分析的过程中迸发出新的灵感。不少学生都对“喜茶的选址逻辑”和“王氏年糕厂的抉择”这两个案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研讨课堂比例加重使原本沉默寡言的同学在课堂中参与度提高,在性格外向活泼的同学的带动下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一改从前教师讲得热火朝天,学生听得哈气连天的尴尬课堂氛围。
虽然增加研讨课堂比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案例的选择十分考验教师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提供使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进行研讨,那么研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会明显下降,教学质量甚至还不如传统的Lecture 课堂。无效的研讨课堂不但无法起到头脑风暴的作用,还会降低学生对研讨的兴趣。另外,本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在研讨课堂中,教师需要付出比普通讲授课堂更多的精力,才能把控好研讨课堂的教学质量、秩序、进度。
教育部2020 年发布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对管理学学科课程提出“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后,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客观讲述中国连锁企业的崛起,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谈起连锁企业不再只想到“沃尔玛”“麦当劳”等外资企业。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德育元素的融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围绕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中国连锁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开展讨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型人才。
教学内容改革融入了思政元素后,学生的变化非常大,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连锁企业的崛起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感触颇丰,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中对素质目标的要求。
本次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改革中尝试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影视资料演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一改以往仅运用单一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手段改革后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在不同教学方法的训练下,熟练掌握连锁企业理货、收银、盘点的标准化营运程序;根据目标顾客群需求的变化掌握连锁门店经营定位、商品结构调整、卖场布局、商品采购、商品陈列、商品促销等技能,注重引导本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改革后,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较改革前有显著提升,但由于课程性质限制,学生完成的项目仍与“互联网+”、大创等比赛项目的匹配度有一定差距。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学科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教师除了需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发掘与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匹配度更高的比赛项目,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课程考核改革加大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弱化了以往通过单一期末考核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改革前,考核比重设计不够合理,结课考核占比太重,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课堂的学习与积累。改革后的考核标准为:出勤20%+课堂表现20%+项目考核30%+结课考核30%。
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对于平时成绩的积累更为重视,学习的场景也由原来的课堂学习变为课前、课中、课后都主动学习的模式。改革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质的转变,由原来的只把精力留在期末进行集中复习应对结课考核,改为在平时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个项目为自己积累经验值和分数,打破了“考前样样精通,考后全忘干净”这种无效的学习模式。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更青睐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学生认为在平时积累成绩比期末集中复习考试要合理得多,也可以使学生们在共同完成小组任务的时候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但也有个别更善于考试的学生认为增加平时成绩比重会打破他们的学习习惯,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考核方式。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及训练环节,开阔学生视野,从而培养与激发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成为具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因此,本文从培养和锻炼所学能力的视角出发,提出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的具体策略与建议:一是课堂角色改革,其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学生相互合作与完成项目的能力;二是课程设计改革,主要体现在增加研讨课堂的比重,使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学习、分析、讨论后对不同知识点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三是教学内容改革,通过融入思政元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是教学手段改革,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的课堂,使学生可以在不同教学手段的帮助下更直观地学习如何应对连锁企业门店日常经营管理问题;五是考核方式改革,主要体现在增加平时成绩比重,打破传统的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无效学习模式,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