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欣平
(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 130117)
在当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趋势,很多中职学校都采取了这种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这种形式的教学逐渐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但是怎样切实地实施这种模式是我们当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必须要结合各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程度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1]。
(1)电子商务专业是一种非常重视实践的专业,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迅速,学生更需要发展的是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多数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依然沿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来传授知识,学生往往获得的是一些理论化的知识,脱离了职业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初衷。很多教师采用一些老旧的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性的教学只是一种辅助,学生的学习渠道也局限于学校,造成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出现断层[2]。
(2)电子商务专业的任课教师很多都不是电子商务专业出身,因此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完整的体系。很多教师也没有接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培训,且大部分教师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少。即使是电商专业的教师也缺乏一定的电商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甚至没有亲身进行过网站运营就教授这门课程。
(3)中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较少,电商作为快速发展中的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很多教师缺乏对企业的调研,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对教学设计做出改进和调整,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此外,中职院校在从企业中聘用兼职教师时,往往因为学校的经费紧张等问题,使学校兼职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同时也难以实现聘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进行长期的教学[3]。
(4)中职院校还缺乏一定的实验设备和实训设施。学校中的培训设备严重不足,软硬件设备的配套跟不上,在相关的硬件改造和软件更新上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造成实际的教学只是纸上谈兵。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而言,中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教育迈向成功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究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等职业教育逐渐受我国社会的高度关注。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大力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4]。这种模式应以“学校课程+企业课程”为主体,依据我国中职院校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开展“学校课程+校内实训+企业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课程以教授电子商务理论性知识为主,而企业课程则教授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岗位技能为主。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实施科学的教学组织,可以使电商教学效率得到稳步提升,并且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力保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近年来的新兴专业,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是充满竞争的。中职学校要想提高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就需要借助外在力量,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上的优势,充分将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配置。首先,要注重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引导本专业的学生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其次,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重组,打造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班级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设置更多与电商企业经营需求和符合岗位需要的相关课程内容,从而将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效过渡和衔接,打破电子商务传统书本知识的制约。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应该积极地与企业进行联系和沟通,从而开展教学上的长期合作以实现共赢。中职学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企业的平台和供应链等资源,在中职院校中建立实训基地,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了进一步使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情况,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电商企业的岗位需求,学校应积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与企业搭建互动平台[5]。中职学校应该每月定期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并深入调查学生的实习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并向学校领导部门及时进行反馈,从而能更好地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课程的设置与调整,更好地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方案做出评价和改进。为了提升中职院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作用,中职学校可以利用暑假或其他教师闲暇时间,组织安排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习,切实体验企业运作模式。在教师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与思考,并撰写实习报告,在学校相关会议上与其他教师共享心得体会。这不仅是出于教学效果的考虑,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此外,中职院校还应积极邀请电子商务企业巨头到学校开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讲座、报告以及专题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兴趣和了解电子商务的前沿信息。
企业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实现,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在企业中的操作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中职院校学生的前两年主要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到第三年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从而进行校企合作[6]。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本校学习两年的理论和技能后,进入与学校长期合作的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在学生进行企业实习期间,通过切身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使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融合。同时,企业也要把实习的学生当作企业的真正员工,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对实习生进行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为以后更好适应企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在学生实习期间,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要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并经常到他们实习的企业进行走访,更加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同时,参加实习的学生每天要进行实习记录的填写并于月末上交。通过一年的实习经历,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毕业即正式上岗。在实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实习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组织实习经验交流会并及时总结,形成相关书面材料,为日后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提供宝贵经验与指导。
为了在企业进行培训的学生不会给电子商务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负面影响,让学生更快适应校园学生与企业职工的角色转换,中职学校应该在校内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通过提前对学生进行企业岗位和所需技能的实训,提前让学生熟悉企业岗位工作流程,为企业减轻负担。首先,学校应组织专门人员和场地来提供师资、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持,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教学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和发展校内实践内容;其次,实行任务驱动教学,充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进行项目模拟,学生分别承担各种企业内角色,更加真实地为学生提供虚拟实操环境。
与“学之枯燥,弃之不能”的电子商务的纯理论教学相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模式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则变得更加丰富,学生也更易于学习吸收[7]。因此,要想真正将中职教育办成“企业手中的教育”,就必须借助“企业的手”来指导“学生的手”,通过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学习,为日后学生进入企业打下坚实基础并有效激发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热情,从而真正使学生因热爱而工作。综上,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电子商务教学组织形式,有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实践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率,有效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