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常德 415000)
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对学生展开有效的体能训练,能够提升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知水平,还能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承受能力。然而,就目前整体状况来看,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或是体能训练的实施缺乏针对性,学生的爆发力、速度、灵活性、平衡能力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在田径运动中的表现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该文就田径运动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策略分享几点看法和思考。
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首先要知道体能包含哪些要素,同时,要结合田径运动的特点对学生的相关体能要素进行锻炼,这样才能保证体能训练效果及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体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们身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及运动能力,包括对人格、思维、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塑造。从微观角度来看,体能主要通过各种生理指标进行确定,体现在能力、机体形态等方面;从结构角度来看,体能主要包括人们身体机能及活动的状态;从生活角度来看,体能是指适应生活环境的身体状况。而从体育角度来看,体能包括灵活性、力量、速度和耐性等。具体体现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需要的体能包括但不限于耐力、爆发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平衡性[1]。
作为一切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具有广泛包容性特点,包含的项目有跳、跑等内容,这些运动项目对学生协调性及运动速度有积极促进作用。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对学生体能进行训练,主要是指通过相关手段将学生身体内的能量有效激发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四肢力量具有持久性,从而增强学生运动基础能力。在田径运动中,学生的体能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两种。小体能主要是指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身体能够承受运动强度的能力[2],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练习获得。而大体能主要是指耐力、肢体协调能力、持久力、爆发力等。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可以降低学生在跑、跳过程中遇到的空气阻力的影响,大幅度增强运动员身体机能,而且还能帮助运动员塑造优美的形体[3]。
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灵敏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在高校田径项目的训练中,教师要加强对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训练,尤其是步频、步长的训练,这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田径运动成绩,对于提升运动员速度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步频、步长,就能将战术上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指导运动员追求步频、步长的绝对值,这是不可取的。结合田径运动的特点可知,运动员步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后蹬角度和力量、双臂摆动力量、髋关节灵活性等[4]。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灵敏素质训练时,教师应结合田径运动的特点。一般来说,训练手段有负重换腿跳、负重大步走、负重跑、负重跳台阶、跑台阶及大幅度跨步跳、蛙跳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运动员进行高抬腿跑、收腹跳等各种训练,以此提升运动员摆动幅度和速度,提升其髋关节灵活性和肌肉伸展性,进一步促进运动员步长能力的提高。
田径运动对运动员力量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教师要重视并加强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并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如可逆性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专门化训练原则等[3]。以专门化训练原则来说,教师可以针对运动员功能系统、肌肉动作等进行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升运动员机体功能系统,这是力量训练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教师要思考哪一种供能系统对于提升运动员运动成绩有帮助。例如,在200m跑中,需要发挥运动员的乳酸供能系统和磷酸供能系统,因此,在制订训练计划时,教师要坚持以提高运动员磷酸肌酸储备、三磷酸腺苷储备等为目标[5],并且要注重提升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所以,教师应采取少次数、大重量的练习方式。又如,为了锻炼运动员肌肉和动作,教师可以通过提锺、高抬腿等训练方式加强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
在田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成绩直接取决于其耐力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田径运动中的动作都是受运动员神经系统支配的。所以,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中要想充分发挥技术、战术,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有较高的耐力水平。一般来说,发展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一般性耐力素质练习和专项耐力素质练习[6]。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一般耐力素质练习对运动员展开体能训练,包括各种方式的长时间跑、反复克服自身重量的力量训练及速度练习等。通过这些训练手段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以此提升学生的体能。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激励学生,尤其在长跑训练中。实践证明,长跑训练是锻炼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想达到提升学生耐力素质的目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不断突破“极点”[7]。通俗来说,学生在长跑过程中会感到艰难、难以继续,这个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让学生放弃,而是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一点点去突破自己的“极点”,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耐力素质。
对学生进行速度训练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力量素质的训练,不会对后面的训练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反过来,先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进行训练再练习速度,会使运动员由于消耗太多产生疲劳感,而在速度训练中难以保持高度兴奋性。在具体的速度训练中,教师可以从专项能力、基础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进行。课堂上采取30m、80m、100m、150m跑的方式对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在这个基础上指导运动员进行400m专项跑。对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运动员速度素质逐渐的提高[8]。若是进行细分,速度素质可以进一步分为移动速度素质、动作速度素质、反应速度素质。在具体的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种速度素质的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身体状况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以保证训练效果。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移动速度素质,教师应依据影响移动速度素质的相关因素指导学生进行车轮跑、后蹬跑、小步跑、高抬腿跑等训练,通过这种高频率的专门性练习和各种爆发力的练习提升学生移动速度素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特定场地器材指导学生加速练习,如骑固定自行车、斜坡跑等,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移动速度素质的目的。
加强对运动员柔韧性的训练,一方面能够提升运动员田径成绩,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运动员受伤的风险。在田径运动中,柔韧性主要侧重于踝关节、髋关节的运动幅度,教师要指导运动员做好柔韧性练习,这可以让运动员在田径运动尤其是爆发力类的项目中取得良好的运动效果,而且能够最大限度避免运动员运动损伤。具体的训练方式有压腕、转肩压肩、转腰弯腰、转髋、提踝、摆腿等,教师要合理选择项目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以此提升运动员的柔韧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通过体能训练最大程度的反映出来,有效的体能训练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在田径运动中有更好的表现。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能够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充足的能量,使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展现出最佳水平。高校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立足实际,加强对学生灵敏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各个方面的训练,实现学生学习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