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对提高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和训练的影响

2021-11-22 18:14蔺晓枫蒋湘之孙萌辛亚冰哈尔滨体育学院
灌篮 2021年35期
关键词:体教课余体育锻炼

蔺晓枫 蒋湘之 孙萌 辛亚冰 哈尔滨体育学院

一、前言

2020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着重强调了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和训练竞赛,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要在课余时间展开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意见》印发后,引起了诸多领域和专家的热烈反响,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体教融合的含义。毛振明[1]等人通过研究体教融合和体教结合的历史以及最终目标对体教融合进行了解析。关于“体”可以运用“结合教”“融合教”“回归教”而得到解决,其中如何去结合或者融合,这只是一个过程,而“体”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回归教”,只有当体育真正的回到教育中去,才能充分显示体育的重要性。

二、体教融合的发展历程

(一)无体教结合阶段

1952年,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运动委员会”,国家开始实行体制管理体育事务,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相继成立了地方体委或者政府组织,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举国体制。在这种举国体制下,教育和体育是分离的,互相独立,体育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发展路径,优秀运动员在经过层层选拔之后,一般是从地方输送到中央,这种举国体制实行初期,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影响很大,由国家统一管理,在当时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成绩逐渐提高,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竞技人才。

(二)体教结合阶段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我国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体教结合阶段,体教结合可以说是体教融合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受到很大冲击,地方体校的萎缩,人才输入受到很大影响,举国体制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迫切需要体育改革。在提出体教结合的口号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开始协调配合,国家鼓励学校体育的发展,支持各学校建立体育运动队伍,有条件的大学还可以建立自己的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和教育正式结合起来。体育部门甚至将退役运动员和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移交给教育部门。这使得许多运动员可以进入学校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2]

(三)体教融合阶段

随着我国的发展和改革全面进入新时代,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体教融合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不同于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站位更高,定位是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和教育没有主次之分,强调融合发展。2014年的“校园足球”成为体教融合背景下的第一站,建立了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体教融合的根本在于强调体回归教,通过体育与教育双轨融合,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盘活体教资源,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和功能目的上实现充分融合,建立青少年训练竞赛体系回归到国民教育体系,从而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体教融合刚处于准备阶段,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还处于设计阶段,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体育人的长期努力,体教融合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关于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和训练的研究

(一)学生体育活动和训练的研究现状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课余参加体育锻炼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在学校中,运用最多的是社团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社团开展体育活动。在社团中,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投票,选取有能力的学生担任社长,维护社团秩序,开展社团对外交流。黄敬诣[3]认为运用社团模式开展体育活动成效是非常显著的。首先以学生的兴趣为目的组织社团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参加,这种模式较为自由,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学生的兴趣大体相同,相互之间比较容易交流,亲和力较强,可以达成一定的凝聚力。其次教师指导社团的模式,教师参与社团,有一定领导力和威信力,可以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在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时,可以达成一致性,不容易起纠纷,这种模式可以促使许多学生参与进来,加强体育锻炼,运动素质优秀的学生,可以代替学校参加校外运动会,为校争光。

(二)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和训练的主要因素

1.场地器材的影响

最近几年由于学校的扩招,学校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学校的场地器材供小于求,不足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锻炼,还有一些学校场地器材较少,硬件设施发展滞后,阻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发展。另外有一些学校在场地器材的管理上不合理,占用体育场地,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场地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去参加而不能去。

2.学校领导班子重视程度

这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不够,会导致经费不足,政策偏离,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到建设教学楼及图书馆等中,忽略了对体育活动的投入,学校领导更多的是支持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文化课的投入要比体育活动投入的多,

3.时间的影响

更多的是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要以学习成绩为主,在开设课程时不合理,许多时间被文化课占用,盲目去追求升学率,甚至有的学校把正常的体育课都除去,增加了一些文化课。家长对学生的压力也非常大,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报了许多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余负担,从而使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更少。

4.教师因素的影响

班主任或者是各科老师注重追求学生的文化成绩,追求班级的升学率,在课余给学生留大量的课后作业,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大量时间都用来学习文化课上,而对课余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学生没有过多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许多体育课的时间甚至课余时间都被占用,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导致许多学生的体育活动愿望无法实现,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参加体育锻炼。

5.学生自己的原因

学生本人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把手机放下,多去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中,有不懂的可以去请教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培养自己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要害怕,大胆参与,即使在体育活动或者训练中表现不好,也不要气馁,全身心的去投入,提高自己的长处,与周围其他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要发挥自己在体育活动中坚强拼搏,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对各类体育活动的兴趣,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改善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和训练的路径和策略

1.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学校的顶层设计者要全力支持,出台一些规定,多拿出一些经费来支持课余体育活动,全力组织好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学校领导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大力去宣传各类体育活动,可以设置一些奖励,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增加一点奖励,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

2.加强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入和建设

场地和器材的受限导致许多学生无法正常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可以多投入一些体育场所的建设,以达到学生的体育需求,要强对体育场地的管理,保证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场所上要加强管理,禁止其他事物占用体育场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体育场所的使用效率。[4]

3.学校大力培养体育教师指导队伍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不能没有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去培养一大批体育教师队伍,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研讨会或者学习班等等措施,提高教师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让教师了解体育锻炼方法,提升教师体育素质,在业余时间去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为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提供科学指导,提高课余体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大程度的减少学生出现受伤的现象。

4.提高学生本身的体育兴趣

学生本身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参与体育的内在动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义务去支持孩子参与体育,多普及一些体育运动和常识,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懂得一些体育活动的锻炼方法,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为学生设立一些简而易懂的体育运动或者项目,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参与进来。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总之,实现体教融合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远的目标,重点在于校园体育,在国家的大背景下,全力支持校园体育活动和训练,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打好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新时代的指引下,体教融合的宏伟目标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体教课余体育锻炼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