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宁 李杨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内容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既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需求,也满足国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会议中的这一指示,为全国各院校各种类型的课程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目的融合与开发奠定了基础理论,也为了中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改革,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体育课程的改革是现在整个高校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增强学生健康体魄的必要因素,这与思想教育课的目的和最终所追求的结果是一致的。高校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增强体魄,获得专业技能、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于高校教育理念中,融合于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可以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更能将爱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会议当中也指出了体育在学生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在高校课程中重视体育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大势所趋。不只是体育课程要与思政相结合,各类型的课程都需要与思政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学生从小到大的必修课,尤其是在高校教育当中,更应当占据首位。改革之前的教育,高校更多的是重视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即可,并没有将思想教育融合于体育教育当中,缺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议则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在告诉我们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
党的十九大以来,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努力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的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将高校的体育课程和“课程思政”理念融合在一起。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在科学管理之下不断的创新突破,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符合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众所周知,体育竞技在中国占比越来越重要,也能体现出国家的实力。所以在国家层面对于体育竞技性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体育竞技不止在国内参加比赛,有时候需要去国外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风采,所以这就要求运动健儿们各方面都需要优秀。体育竞技中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遵守规则,挑战自我,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融合在思政教育当中,为中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制定专门的学科课程,完成思想教育方案设计,强化教学管理,整合各门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体系教学的有机统筹”。体育教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课程思政”的主导下,积极变革了体育教学,以推进运动育人的目标,对课程思政和体教融合的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体育中蕴含着丰富且宝贵的精神财富。体育教育与体育竞技中隐藏着人文精神、竞技精神、进取精神等等。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可以加入日常教学中。例如体育竞技当中追求更高、更强、更好,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当中,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成绩,挑战自己的极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展现出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去学习,而不是因自己的得失不顾一切。此外,体育文化中蕴含着健康身心的理念,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三观,都在高校培养中非常具有意义的。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不屈的意志,健康的心理,还可以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中具有社会意识,不会被轻易打败,也不会轻易误入歧途。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加强,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这也是为什么要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原因。以“课程思政”理念统领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体育课程育人目标,对于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出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同一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女排队长在采访中讲到:“我们能做到重压之下无惧色,越挫越勇,永不放弃,就会有更多的中国青年更加相信努力的价值和坚持的意义。”女排的夺冠已经被誉为是一种精神代表,这样的榜样力量,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蕴含巨大的教育价值,这种在体育竞技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已经被深深的刻入中国人的脑海中,在各行各业中发扬光大,怎么将这二者有效的融合,需要制定一定的策略:
在“大思政”格局下科学的设计体育课程。近年来,各高校在陆续的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就需要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对体育课程科学性地设计。首先,教师群体不再局限于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学模式,不再只追求专业技能的教授和最终的成绩,而是要改变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体育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步就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否能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最重要一环,主要看体育课程的主讲老师,这将是体育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同时发展的引路者、实践者。如果想要将体育课程与思想建设更好的结合,寻找切实可靠的途径,那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体育教师不止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注重个人素养的提高,培养自我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把握思政教育的方法,精准地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当代大学生是见证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代人,这也是最具有爱国精神的一代人,所以学生是非常容易产生共情心理的。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播放我国在体育竞技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应对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加以利用,构建专业课程延展课堂,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以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在专业知识技能中获取政治思想教育等要素,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体育类学生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回馈社会。
会议讲话中特别提到了要注重体育的发展,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课程中包含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结合体育中包含的特性,双方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使得学生、教师甚至是家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将学生教育培养为一个有温度的传播者。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实现思政教育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只要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共同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指日可待。
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高校的课程设计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各部门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各部门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相融合,需要高校的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来说,首先,需要宣扬“课程思政”所取得的成果,引导教师勇于参与到其中并且敢于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全面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来,走上“课程思政”的大舞台,推动学校的体育走上新的道路。
传统的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的评价方式应是老师与学生双方的评价。将师德师风作为学生评价教师的第一原则,再加上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双方的评价,有利于双方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不再是老师站在制高点对学生评价,单一且主观。“双向计划”更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建设。根据双方的评价,再对教师和学生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实行不同的措施,将教育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实力的增强,体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体育课程的思政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这就意味着,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成为东方强国,在此背景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国家复兴。中国要全面发展,屹立在世界之林,教育就是第一步。为此,党中央推进现代化大学建设的策略,培养一流的学校,一流的专业,一流的人才。培养高校学生成为一个技能思想双高的综合高素质人才,二者相结合体现出来的思想政治与专业技能就是思政改革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