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体育教育提升城市社会服务质量

2021-11-22 18:14张国斌宜春学院
灌篮 2021年35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社区体育

张国斌 宜春学院

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下,人们对于体育的多元功能也有了深刻认知。高校体育具有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除了培育优质人才外,提升城市的社会服务质量也是高校需要肩负的重点任务。比之社会中的各个体育场馆,高校内的体育场馆条件优越,有较高的现代化程度和扎实的社会化服务基础,基于此,高校需要从自身的情况着手,制定科学的社会服务机制,提升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一、高校体育教育提供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的要求

在《关于申报2007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单位的通知》中明确建议学校体育场馆要向社会开放,与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将高校的体育场馆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街道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单项俱乐部相结合,可提高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基于国家政策的要求,高校要主动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借助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力量和动力支持,这既是高校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反哺社会的必然举措。

(二)彰显高校服务功能的要求

在体育学科的迅速发展下,人们已经能够借助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体育特征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体育的功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高校而言,服务经济社会是一项重点职能,搭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聚集产业要素,创新社会生产资源,这是高校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各个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紧密依靠自身的人才资源、专业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来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校体育目标与文化教育事业、社会经济之间是相协调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高校体育提供社会服务是一个必然产物,这要求高校利用自身优质的运动活动绿色环境、场地设施条件为居民提供开放化服务。这一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将校企合作与体育、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打造出新型体育“产业链”,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改革与社会化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高校体育教育提供城市社会服务的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属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人本体育的理念,人是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如果体育活动离开了人,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提供城市服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其次,优势互补:高校体育教育提供城市社会服务需要坚持优势互补,除了场地互补之外,还要实现社会指导员、高校教师之间的资源互补,管理模式上的互补以及活动形式上的互补。总之,要坚持优势互补,发挥出高校体育教育的优势,为体育强国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加快高校体育、城市体育的发展速度;最后,和谐互惠:高校体育教育提供城市社会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让高校与城市体育可以实现互惠共赢,发挥出社会的反馈职能与高校的社会职能,有了共享才能得到发展,有了互惠才能实现合作,以和谐互惠为目标,才能让高校体育的社会服务结出丰硕果实。

三、以高校体育教育提升城市社会服务质量的具体对策

(一)以“引进来”的方法提供便民服务

高校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在质量和数量上具有显著优势,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封闭式的管理将高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基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可发挥自身优势来带动周围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高校有着优质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设置了体育专业的高校,在这一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对此,可面向社会开放场馆,采用免费、有偿相结合的措施,有秩序的将体育场地、体育场馆开放给社会大众。一般情况下,社会人员的锻炼时间多集中在早上、傍晚与节假日,这一时间高校并不会开展正常的教学、训练,两者在时间上可以互补,在开放场地前,要对体育场地进行科学分类,对于维护费用高、容易损坏的场地,要提前进行规划,由专人管理,提供有偿服务,对于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则可以免费开放,这既可以把控好社会人员的进入数量,又能够达到“以场养场”的目标。在为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同时,也要为高校学生提供部分有偿服务,这需要关注几个要点:首先,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包括主管领导、保卫处、后勤处、工体处等,将大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其次,要把握好开放时间,在满足高校正常训练、教学、竞赛基础上再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在收费标准上,由于各个地区存在明显差异,高校的收费标准也应该具有差异,需根据当地的居民消费水平、经济状况来决定,找到既可维持长期器材开支,又能够让居民接受的结合点。

另外,还可以为社会提供体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借助高校的优势项目对外承接辅导业务,项目选择要结合社会需求和当地地方特色,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开设舞蹈班、网球班、足球班、篮球班、舞蹈班等。对于中老年群体,可组织健康俱乐部,为中老年人提供骑游、登山、健身舞等活动。对于中青年,提供普拉提、街舞、瑜伽等服务。高校还可为社会提供体质健康测试,为居民开具运动处方,提供针对性的健身指导,还可邀请体育社团大学生来为中老年人提供健身指导,形成合力。

(二)以“走出去”的方式创新体育服务

在周末与节假日,由高校体育教师带队,带领学生进入社会,由学校发挥牵头作用,与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友谊赛,并组织健身操,为大众宣传健身知识,让高校的体育文化进入社会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运动形式。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也可利用业余时间为居民提供有偿健身指导,组织居民参与健身活动,与社区一起联办体育健身俱乐部。对于社会上流行的各类新型体育项目,高校组织学生、教师来学习、观摩,掌握社会体育的发展动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进行调整,及时补充人员的不足。

(三)与社区联合组织联谊活动

就当前来看,在高校体育专业的设置上,普遍缺乏特色,在时代的发展下,如果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一味的模仿,千篇一律的专业设置方式对体育人才的培育极为不利。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能力也是必不可少,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关注的重点依然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但学生不知道如何活学活用,理论、实践之间的分离导致学生的培养质量普遍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不妨与社区联合组织联谊活动,鼓励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将集中化的教育实习转化为分散的常态化实习,学生有了边学、边练的机会,做到了学、练之间的结合,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理论、实践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流程。

高校还可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内设置教育实习基地,这要求学校体育院系负责人主动与社区联系,双方之间签订协议,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由高校为社区提供设施和场地支持,为居民提供免费的体育训练、宣传健身指导。这也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实践场所,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专业所学,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实践中磨炼自我。对于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需根据居民的诉求来精准调整,在具体上课时间和课时安排上,根据学校所在区域来设置,要贯穿到从学生开学到毕业的始终,在课程安排上,邀请各个年级大学生搭配分组,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在采用该种方式后,让新生在入学后就可感受到就业压力,了解社会需求,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四)促进政府、社区、高校的深度结合

在当今社会中,和谐是一个主旋律,要促进优质体育资源的共享,利用闲置场地,需要政府、社区、高校之间的三元互动。目前,在我国多地的城市中,体育场馆建设重复性问题时常存在,每所场馆的耗资均高达几百万甚至更高,在场馆建设完毕后,需要投入大量的维护资金,而场馆的使用率并不高,重复建设也给政府带来了经济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促进政府、社区、高校之间的深度结合。

对此,要建立三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其中,政府起着宏观指导作用,高校则是连接政府与社会体育之间的桥梁,社区则是高校的主要服务对象,具体由政府拨款,学校提供场地支持,共建体育场馆,在保证高校正常训练、教学情况的基础下,如果政府需要举办大型活动,高校需无偿提供场地与服务人员。同时,要做好社区的建设工作,城市体育的发展取决于社区,社区体育的发展又主要取决于经费,在依靠政府投入的同时,也要争取社会、个人的投资,让社区能够成为自助、自治的体育组织。政府方面需定期举办“文明社区评比”活动,提高社区体育比重,明确社区体育的发展目标,涵盖活动次数、硬件设施、居民健康达标情况等,以此来作为文明社区的评估条件。在三者的结合下,避免政府过多的资金投入,提高了现有资金的利用率,也进一步提高了体育场馆的服务水平和规格档次,兼顾到学校体育教学、社区体育运动、政府体育活动的需求,又可降低场馆的管理费用,也解决了学生剩余劳动力问题,为他们增加收入、充实生活。

(五)提升体育专业学生服务能力

学生自身的服务能力、专业素养是影响学生参与城市社会服务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校方面需要将管理、社区健身相关的课程纳入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系统化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在实践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体育课程,还要将服务社会体育纳入育人方案,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程。体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与体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以实习的方式来参与一系列连贯化的体育实践活动,在学生实习之前,要求其参与实践,进入实习阶段后,可以老生带新生,还可指导学生组织小型赛事,指导居民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案。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体育锻炼为手段,追求身体健康的人民群众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社会为体育健身人群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场所。高校体育教育提供城市社会服务方面有着先天优势,高校需要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建立以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为中心,向周围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模式,以实现学校—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社区体育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我们的“体育梦”
影像社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