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言文字教学方法探究

2021-11-22 17:51陈梦玥
名师在线 2021年19期
关键词:弟子规语言文字中华

陈梦玥

引 言

部编版教材在全国中小学的全面推广,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笔者尝试将语言文字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小学语言文字教学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涌现出许多“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迅速被大众接纳并广泛运用,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思维活跃,乐于“学以致用”,大量“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的写作中,降低了语言文字的美感。这一变化,不仅给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带来挑战,还给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2016年秋季,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小学语文教材改版推行工作,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儿歌《剪窗花》、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等[2]。许多学校也在课表中增设了国学课程,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这些都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言文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些值得每位教师积极探索、钻研。

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言文字教学方法探究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音律美”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与童话、绘本及寓言故事相比,单纯的传统文化知识具备的吸引力有限,仅靠讲解重点字词、理解主要内容这样单调且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容易使语言文字失去其自身的魅力,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3]。因此,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改变沉闷的“灌输式”教学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弟子规》的教学为例,《弟子规》是三言韵文,学生读起来会有很强的节奏感。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打节拍这种方式来学习,让学生在打节拍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和停顿,从而提高学生的断句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与音乐相结合,编成简单易学的儿歌,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古诗词的“音律美”更是大放光彩。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就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化转化为优美动听的歌曲,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音律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美”为重心,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经过实践、时间和社会检验而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化[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如历代传承下来的各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5],其中精神层面的文化意识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被人们遗忘。

笔者工作的学校在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中设置了国学课,以《弟子规》作为配套课本,其中有不少语言文字晦涩难懂,而语言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更加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单一性、形式化地讲道理、讲精神。教师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枯燥难懂的传统文化内容展现出来,如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画片《中华弟子规》,使学生通过喜爱的动画人物和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与课堂语言文字教学紧密结合,让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6]。比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让传统文化承载的精神内涵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美”为辅助,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言文字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7]。从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封面的“风筝”到识字单元的《对韵歌》,从课文中的《汉乐府·江南》到语文园地中的《春节童谣》,学生从一年级就接触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部编版教材的创新之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为了教而教”的教学思维和“高消耗、低效率”的教学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朗读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8]。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搭档,用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古诗词。

笔者在古诗《牧童》的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搭档,可以是一位学生读,另一位学生利用道具进行表演,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也可以是学生演唱“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搭档则通过简笔画或者沙画来展现古诗的内容,提高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给优秀传统文化插上了“灵活的翅膀”,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涵养,还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言文字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平易近人”[9]。

结 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言文字教学方法探究是非常可行,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小学教材内容的背景下,不断探索语言文字教学方法不只是某一门学科教师的工作,而是需要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语言文字教学不仅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学校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滋养”。

猜你喜欢
弟子规语言文字中华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弟子规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弟子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