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志愿服务活动对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影响

2021-11-22 16:31周文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1期
关键词:胜任志愿大学生

文/周文炎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奉献、友谊、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吸引了无数青年学生加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着就业率低和就业质量差的问题。尽管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却与专业和兴趣不一样,薪酬与工作环境也不一样,“蚁族”规模的不断扩大充分反映了这一问题。

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可以积累实践知识,磨炼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能力发展与高校就业指导的结合点,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1]。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概念

简单地说,志愿服务活动就是自发为社会、集体、组织服务的志愿者,参加志愿者组织并进行的相应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和工作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社会活动具备无私、无偿的特点,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对受助者提供服务,因此志愿服务活动及其工作是人性光辉的现实投放,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较好的服务和发展作用,也生动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应急救援、海外服务等,同时,根据各种活动类型的特点,志愿服务具有综合性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等能力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就业胜任力的作用

志愿服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要从志愿活动的准备、组队方式、活动内容和要求、指导员的基本条件和职责等方面,对志愿服务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标准,形成从上到下的统筹规划。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主要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狭义上理解为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胜任力主要由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构成。通过研究,发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有着显著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一)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首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也是当下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素养的高低会深刻影响到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影响大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2]。而志愿服务活动之所以能够实现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在社会服务、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和道德上的满足,认识到帮助他人、服务组织的伟大和光辉,进而实现学生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影响之一,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影响,是因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方向大部分与社会工作相同。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要承受与正常工作相同的压力,接受与社会工作相同甚至更艰苦的磨炼[3]。因此,通过不断参与社会活动和志愿活动,学生能不断地接受社会磨炼,进而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产生影响,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志愿服务对学生的就业胜任能力也极为重要,因为学生在经历过志愿服务活动后,自身的社会阅历会得到提升,更容易适应社会中的工作环境,不至于在进入社会工作后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工作的进行。

(三)志愿服务有助于建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志愿服务活动的进行对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促进和发展作用。简单来说,知识结构的促进发展就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进行,学生能够将自身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际地应用于现实工作之中,避免了学习内容脱离于现实的情况。而这种知识结构的改变对于学生的就业也有很大帮助,因为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构建起的更好的知识结构,将更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理论实际地应用于工作之中,有助于学生实习期和适应期的过渡,促进学生工作适应和胜任能力的发展。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沟通交往能力

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学生起着发展提升沟通交往能力的作用。这一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在实际的志愿服务中,学生能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接触社会中各方面的人。在长期的接触中,学生能够掌握在面对不同的人时如何选择不同的交往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而这种沟通交往能力对于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十分必要,一方面,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能够在未来工作的面试环节提供给面试官一个良好的印象,能够提升学生入职的几率。另一方面,通过应用沟通交往能力,学生能够实现工作过程中与同事、领导、客户的有效沟通,实现各方面人员良好印象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和未来工作胜任能力的提升。

(五)志愿服务有助于积累大学生的社会资源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学生本人的社会资源积累,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取更为广泛的社会人脉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即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随着人脉的扩大,学生在社会中可以选择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会增加,对学生自主创业、学生自主择业都会有较大的帮助和影响。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对策

在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更多,能在未来就业的过程中产生多种多样的有益影响,特别是在有了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后,学生对工作和就业的胜任力将会得到较大提升,而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就业的胜任能力,促进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就业工作,学校等各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接受更好的影响。

(一)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构

为了促使当下的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在其中获取更好的影响和体验,学校方面要注意担负起对学生的领导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构,协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胜任力,而具体的对策方法主要包括如下部分。

首先,学校方面要注意建立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发挥学校方面的领导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其次,学校方面还要联合共青团等其他校内外组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并进行相应的工作指导,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能力和水平。最后,学校方面还需要注意通过对教师、辅导员的组织,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保障,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志愿活动和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后备保障,从而使学生更加放心、自愿地加入到志愿工作中[4]。

(二)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浓厚氛围

为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自主地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和学校方面还需要注意扩大宣传力度,在校内营建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让学生明白志愿服务对社会的价值以及对自身的帮助,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实现自身就业胜任力的提升。而氛围的构建和营造一方面需要教师和学校扩大宣传的范围,广播、学报、手机、告示等,都可以作为有效的载体,用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传播。而传播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视频、漫画、文字、图片等都可以作为宣传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学校方面还需要注意加强课堂建设和教学,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和活动,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充分地学习志愿服务知识,了解志愿服务价值,并以此提升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加意愿。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便利,学校方面还需要注意加强对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由学校方面牵头,建立有效的志愿工作参与体系,方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首先,学校方面要结合各方面资源,包括社区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等,为学生搭建便捷的志愿服务活动交流平台,使学生更加便利地与社会各方力量进行沟通交流。其次,学校方面还需要做好对工作理念的创新,探索将志愿服务加入教学体系的发展前景,例如,将志愿服务加入学分管理之中、加入毕业要求之中。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最后,学校方面还需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学校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搭建志愿服务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内掌握相应的志愿工作内容,了解志愿工作模式后,再进入到志愿工作中进行实际工作。

(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注重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志愿服务力量,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管控,避免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为了实现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化开展,学校要对相关制度加以构建和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对想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实施招募制度,了解学生的志愿活动方向和目标,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专项的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发挥。其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要做好志愿者登记制度的建立,让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进行志愿登记,包括志愿方向、志愿内容、活动时间、学生信息等,以此在学生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行了解和保障。最后,要构建志愿服务激励制度。激励制度就是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而具体的激励可以通过学分、证书、荣誉等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意愿的提升。

(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

为实现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性的提升,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家庭对志愿工作和活动的支持度,愿意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另一方面,通过家庭的介入,可以减少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工作压力。因为志愿服务活动虽然与正式工作有所区别,但整体来说还是具有较大的压力,家庭的介入能够让学生减少工作压力,保障身心健康。为了做好家校联系工作,首先需要教师通过远程沟通或在校讲座的方式,提升学生家长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使他们了解这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和价值。其次,学校和家长之间也需要做好沟通,保持经常的联系,以共同商讨学生的减压对策,保障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更好地工作。

(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学校要安排相应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对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多一份肯定、关心,从制度层面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学校要加强宣传,为志愿团队提供更多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同时,学校还要安排专门人员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定期的审核评估、监督检查,避免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随意性和自发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志愿服务工作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构建志愿服务基地,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的机会回报社会、提高自身素养。

(七)应用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参与者的就业能力和胜任力

高校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胜任力以及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就要对现有的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调整。比如,学校可以把志愿活动设置为一门课程,并将这门课程对校内全部大学生进行开放,或安排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的志愿活动进行指导,让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了解更加全面,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就业能力与胜任力。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活动或者体验式课堂的方式来开展志愿服务,在大学四年课程中,将志愿服务活动全面融入,进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的提升。

总之,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自身各项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学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其中包括家校合作、体系建设等。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应用实践育人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好成效,在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的同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胜任志愿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