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探讨

2021-11-22 15:43:45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职业院校考核

何 杰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包括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国际经营与贸易等,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涵盖范围,对职业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课程考核方式对人才培养与建设的重要性。职业院校必须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考核方式构建思路,并以此为依据,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调整,使课程考核方式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已满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传统考核方式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各种考核方式已然无法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课程考核对人才培养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传统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局限性,就当前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分析,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考核思路单一,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时,其出发点主要为课程知识的考核,未能对此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师仅仅通过课程考核获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并能掌握学生的专业业务能力与思维等信息,从而不能有效地体现出经济管理类课程考核的作用和价值[1]。第二,考核形式单一。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考核时局限于试卷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中,尽管现在许多院校已经将试卷的考核发展成闭卷---开卷---开闭卷结合,但未能基于实际的专业进行考核方式的调整,从而极大限制了课程考核价值的发挥,特别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业务能力与思维方面的考核无从而谈。第三,考核内容单一。现阶段职业院校考核内容都是围绕课程理论知识也就是课本知识开展的,不能有效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为了让人才的建设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在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引导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更是要将其融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完成对学生综合发展水平的掌握,更是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但部分教师并未将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的考核融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使得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并不是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而是要站在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的建设,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人才培养和建设的水平,因此职业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必须站在国家和市场对人才建设需求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明确专业课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具体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就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而言,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生的学科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为基本的考核维度,对课程考核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以及心理等方面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建设水平。

(二)发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改革

国家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大力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使现代化教育理念开始融入到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这对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因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中,教师需要充分地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发挥出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考核体系构建中融入的作用和价值,实现课程考核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2]。为此在课程考核体系构建的工作中,职业院校必须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应当加强教师对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学习,先提升自身的文化建设水平,再将各种现代教育理念进行适当的融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提升课程考核在人才建设与发展中的实效,真正实现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促进多种要素融合改革

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点。在产教融合理论下,人才培养相关者主要包括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家长等五个部分,而与课程考核相关且能够直接作用的主体主要为企业、学生和教师三个部分。如何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从企业、学生、教师等三个层面出发,在经济管理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中,首先摆脱考试形式单一的局限,融入口试(面试)、实操、场景案例分析等多种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充分发挥课程考核作用,增加人才建设的评测和引导价值,以满足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相较于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而言,当前社会市场更需要教师可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进行思考,能够借助改革后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评测和指导,从而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并就“因材施教”原则系统化指导学生发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时,需要从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专业基础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在专业基础方面,教师依然需要借助传统的考核方式,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考核,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采取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客观性较强的试题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并将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提升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

其次,在职业能力方面,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考核体系的构建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的关注,要能够通过笔试考试实操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时,教师可以基于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从工具使用、专业规范、专业规范流程化或方案制作以及答辩等角度进行思考对学生的从业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让专业课程的考核能够满足对学生全面性考核的需求。

最后,在职业素养方面,职业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所以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在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需要融入对学生职业素养考察的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通过多方面的考核,全面掌握学生的整体建设水平[3]。

(二)成绩评定指标

不同的课程考核指标决定着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的不同,为充分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考核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基于课程评价指标的构建,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进行重新审视,让成绩评定与评价指标的建设相适配。为此教师应当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考核方式,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对考核方式具有不同的要求。如教师可以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帮助学生扎实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发展的空间,为提升学生评价的科学性,教师也可以将学生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考核。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而言,教师无法通过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在成绩评定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实际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思考,提升课程考核的合理性,如教师为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可以引入项目工程教学法,在具体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融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内容,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有效的考核,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第二,不同考核指标的权重,教师必须基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专业基础等三项指标进行思考,明确三项课程考核指标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份额,让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建设,充分地体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是课程考核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内容,教师只有在课程考核中明确了具体的考核标准,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测,完成专业课程考核,因此在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中,教师必须予以课程考核标准的建设充分地重视。为此在课程考核标准的构建中,教师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企业反馈的信息,适当的调整不同学科的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能够从课程考核的标准中,明确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如当企业反馈的信息显示出,社会市场对学生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在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中,就可以适当地提升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充分展现出课程考核对学生培养和发展的影响作用。

四、结语

课程考核是对人才建设与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将课程考核的改革工作重视起来,通过对课程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成绩评价方法的革新以及考核标准的明确,让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考核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方面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职业院校考核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