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颖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中学校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文字的应用,语言的编辑,文章的逻辑,靠的就是阅读积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针对中考语文文字量增大的现状,学生必须提高阅读的速度,为答题留出充分时间。所以,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尤为重要的。
阅读教学中“读”是前提和基础。针对不同篇幅的文章,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篇幅较长的文章,如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可以让学生默读,快速浏览,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故事情节,训练阅读速度。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精读”“品读”,了解文章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文章营造的氛围,以及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从中读出味道,读出独特感受。而对于散文、诗歌等篇幅不长的文章,适合于朗读。可以让学生表情朗读、诵读,读出语言的节奏,读出文章的美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主题、诗歌的意境。如果是戏剧,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性格,为进一步品析文章打好基础。
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读”是前提,“思”是关键,“品”是升格。这里的“读”指的是初读,即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思”,即有疑而读,能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在初读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设置的问题细读文本,进一步思考主题,体会情感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品”,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理解,深入领会语言、写法的妙处,汲取文章精华。此外,养成反复阅读的习惯也是增强阅读能力好方法。因为一篇文章只读一遍,只能对文章的概貌有一个浅表的了解,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的内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要提高阅读能力,只停留在“读”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否则可能会出现答题要点不全的问题。想答题“准”且“全”,就要善“结”,即总结出题规律,归纳答题技巧。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考查点有文章标题的作用。这种题型,我们就可以从概括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结合文章内容来具体作答。品析词语的含义,就要先写出词语的本义,再结合文章内容,写出它的语境义。记叙类文章常考的赏析题,就要先找准答题角度,可以从修辞、词语的运用、描写方法等方面,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品析。关于记叙的顺序,要明确其具体作用。如倒叙的作用主要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而插叙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塑造人物、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说明文常考的题型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方法有哪些种,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说明顺序的种类又有哪些,还有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是通过哪些词语怎样体现出来的,这些有答题公式的问题需要结合阅读训练不断总结。而议论文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三要素进行。如,怎样查找概括论点,常见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有什么样的作用,论据应该怎么补。这些均为文体常识,是规律性的东西,有相应的答题方法。如果学生对相应的文体知识了解透彻,答题技巧娴熟,那么答题时就会胸有成竹,采分点全面、准确,不会平白失分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告诉我们,几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方法,每一项措施,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可见阅读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积极探索,勤于总结,不断积累。只有让学生学得有效,学而得法,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