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赵 奇
随着“三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的质量和学校内涵建设的深入。从目前各个学校的情况来看,汽车类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在人员的数量、结构与素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快建设具有师德高尚,教学、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汽车类职业学校及职业教育工作者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是在职业教育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四星级评估标准》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这样描述的:“双师型”教师指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一是具有非教师系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称;二是获得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证书;三是主持本专业实践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有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四是具备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并具有一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实践经历。
对于汽车类专业教师而言,“双师素质”的教师不能只强调教师的“双证”(教师中级资格证和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及相当条件证书),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价值最终应真正体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是兼有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双职业基本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理想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专业理论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三是能够选择便于岗位能力实现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内容及方法要求设计与设置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汽车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教师70%左右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对于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一方面由于汽车技术发展更新很快,对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就业岗位明确,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实践技能。而实际情况汽车类专业真正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从而制约了汽车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教师引入的途径比较狭窄。从江苏地区职业学校教师引入机制来看,大部分汽车类专业教师是直接从相应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中招聘的,因此这些教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存在两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师范教育的培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比较单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意识不强,因而教学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专岗专业培训,他们的技能操作规范、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职业基础比较薄弱,教师需要边教学边培养。
(2)社会招聘准入条件缺少法定规范。一些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行业经历和行业背景,职业职称、职业资格证书仅作参考。例如德国对专业实践课教师和企业教师有明确的规范,相应专业大学毕业后,须接受2年~3年的国家认可的教育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再有3年~5年相应的工作经历,才可以参加“师傅考试”或“培训师资教育”并取得相应证书,才能获得职业教师资格;澳大利亚也有职业教师准入制度,职教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与所教课程相对应的3年~5年的专业工作经历,其次要求具有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并接受过相应级别的专业教育且获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而我们现在有限的社会招聘的技术人员中,准入条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上是专业对口或相近,且有相应行业经历就行,缺少具体可行的标准。
(3)“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机制不全、评价标准不实。从学校层面看,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中,特别是在专业教学水平、技能规范、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标准不够规范及绩效方面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使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得不到公正、有效的评价,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普遍重视论文及所研究的课题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轻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职业经历进行考核,仅看看教师下企业的手册,使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的关注度不断减弱,这种评价往往增强了专业教师以理论、科研为主,减弱了实践和技能的锻炼的成长理念,阻碍了专业“双师素质”的提升。
从社会管理层面来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目前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要求行业、企业单位为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实践场地和技术指导。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因考虑到工作效率、经济效益等因素,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不可能主动肩负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由于培训平台的缺乏,管理体系也不完善,专业教师的企业培训落实困难,培训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不利于“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4)兼职教师管理不够规范。根据职业院校评估标准的要求,一般职业院校都会聘请一部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得不到企业的全力支持,难以聘到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同时,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缺少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没有形成规范的兼职教师聘请的标准、流程及管理制度,因此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形成必要的制度保障,造成目前普遍存在兼职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课时的比例很低的普遍现状。
(1)统筹规划,调整专业教师的引进机制。由于目前普遍存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引入的途径比较窄的问题,因此在“双师素质”队伍建设中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的同时,加快调整专业教师的引进机制,从主要引入高校毕业生任教,调整到主要从社会、企业引进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从企业单位、生产一线引进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生产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改善双师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2)加强研究,建立职业教育师资资格认定制度。目前我国在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建议学习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参照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制度,确定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学生大学毕业后,接受相应级别的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再有一定年限相应的工作经历,才能获得职业教师资格。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培养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具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职教师资资格和质量保障体系。
(3)明确专业教师发展规划,加强校本培训。对于从工科大学招入的新的专业教师,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制定七年专业发展规划,前三年通过“青蓝工程”进行校本培训,首先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开展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让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教学规范及标准,同时开展上课、听课、评课和评教等活动,形成浓厚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在专业技能方面进行校本培训,一是通过以师带徒的形式接受系统的专业项目化培训,并实行专业技能过关考核,打好专业技能的基本功;二是制定技能大赛制度,要求三年内引进的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取得省金牌的教师进入技能大赛教练团队,担任教练助理,共同参与技能大赛操作规范的研究、攻克难关,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根据发展情况让专业教师担任技能大赛副教练、教练,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三是通过优秀专业团队建设,建立专业教师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每个优秀教学团队由名师(国家金牌教练、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结合组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在平时教学中,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形成以老带新、结对训练,帮助教师尽快提高实践操作技,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4)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联盟已成为职业学校的培养人才的普遍模式,借助企业培训师的认证方法培养专业教师,也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对培训师、技术总监的培训,其培训内容往往是和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经常采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式教学、组织方式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进行,并且有严格的阶段性、结果性的综合考核,同时企业会定期调查学员对培训的效果和满意度,督促教师提高培训质量和满意度。这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根据企业要求筛选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定期培训与考核,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缩短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周期,同时利用企业环境实现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和企业培训师、技术总监及兄弟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学质量。
例如:上海通用ASEP项目对培训师进行考核认证等,从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以及教学方法三部分对教师进行培训和综合测评,以确保通过认证培训师的综合素质合格,合格后分别授予铜级、银级、金级证书。类似的有宝马培训师的认证、PPG车身涂装校企合作项目教师培训,都是职业学校“双师素质”培养得非常好的途径。
(5)加大兼职教师引进的力度,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职业教育结构复杂、专业分工细,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是世界性都普遍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有通过引进兼职教师来解决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因此,兼职教师是职业学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实施产学合作的重要举措。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是职业院校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学校要主动与企业合作,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渐扩大兼职教师队伍,提高专业课及实训课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并对兼职教师培训进行长期规划,加强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