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1-11-22 13:34李夏张潍严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管理学应用型实训

文/李夏 张潍严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迅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经管类专业基于“新商科”理念,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是课程的支撑,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具有辐射和导向作用,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亦起到重要作用。

一、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原因分析

管理学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经济与金融、电子商务等专业均有开设,以该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信息量大,而授课时间却又因为课时普遍压缩显得较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而以教师说和学生听为主的单向传导式的一维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目的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层次,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不够,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较低。

通过对开设本课程的2019级2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本门课程兴趣度较低的学生占38.7%,在问及“对本门课程兴趣度不高的原因”时,认为主要在于“教学方式单一”的占43%,有35%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层次较低”的占26%。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知识理解和接受效果也较差。

(二)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学生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1∶0.5的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相配比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实训活动的设置,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实训条件和课程内容等因素制约,案例教学和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实训活动多为小组任务、案例讨论等,层次较低;实训活动之间也往往很难建立内在联系,难以形成完备的实训体系。学生虽然在每个实训项目中可以得到相应的管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锻炼,但管理能力和管理思维很难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应对真正的管理困境。

(三)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单一,考核方式亟待多样化

由于管理学课程内容多,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也相对传统,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仍是以期末成绩为主,小组或个人作业及考勤情况为辅的手段来评价,在期末试卷的设置中,试卷题目也多侧重理论知识,学生通过突击记忆和背诵就能通过考核,不足以对不同学生的管理能力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

同时,管理学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集群课程是面向不同专业开设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却基本一致,影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专业差异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一)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管理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课程,有很多管理理论与方法,知识点覆盖面广泛。在知识的选择上,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为核心,依据知识分类理论,将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即记忆型知识和应用型知识。

一是在理论知识的选择上要考虑知识的应用性和专业特点,对一些理论性很强同时也很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即记忆类知识,上传至超星学习通线上平台,转化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部分;二是在知识的讲解上有所侧重,对于选择讲解的知识点在课时安排与讲解深度上也应该体现应用性特点,弱化知识的理论层面,侧重理论的应用,例如,在讲授“决策篇”时,对于要求学生简答记忆的知识,如决策的概念、类型、理论等可适当弱化,应侧重对“决策”方法、“决策”实施的讲解[1]。同时辅以实践活动“红与黑”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决策能力。

(二)更新教学方法,打造“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着单一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依据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对于陈述性知识,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之外运用网络学习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目前,该课程在超星学习通和蓝墨云班课共上传视频学习资料23项,上传课程案例等相关阅读资料11项,对应不同章节,设置对应的线上讨论、小组案例和测试题。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既节省课堂时间,又提升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专业热点问题的认识程度,以作为下一次课程讲授重点的参考指标,优化了课程结构。

对于程序性知识,除了必不可少的课堂讲授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锻炼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打造“三个课堂”[2]教学方式: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围绕管理学课理论教学开展的实训活动;第三课堂包括企业调研、见习、实习等活动的社会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通过三个课堂的联动,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得到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教学做合一,成效显著(见表1)。

与此同时,注重设计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项目、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

教师讲授和学生分享相结合: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每一部分内容可安排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课外进行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通过在课堂中或实训活动中设置管理游戏、管理模拟、团队作业等环节,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三)创新考核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

教学评价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过度重视结果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旨的课程建设,在课程考核中不但要注重考核最终学习效果,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课程实训、实习项目等的完成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管理学课程将考核贯穿于“三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过程管理,创新考核体系,在课程考核中提升过程考核比例,即第二课堂20%,第三课堂20%,降低总结性考核比例,即第一课堂(期末考试)60%。同时在过程性考核中,为保证公平,采取教师、组内、组间三主体全面评估。

(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据专业集群课程性质及不同专业学生背景,管理学课程致力于打造一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学团队共包括三名教师,学科背景和职称结构合理,且其中两名教师具有五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对实际的企业管理活动和管理技能的掌握均较为熟悉,在教学授课中,依据教师学科背景进行相应专业的教学授课,更了解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同时,团队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材料,注重分工与协作,教学效果良好。

三、结语

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资源平台;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打造“三个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搭配,实现了理实结合。从课程群出发,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生成了普遍适用于经管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提供较好的借鉴和指导。

猜你喜欢
管理学应用型实训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