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批判思维是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对学习内容与形式、结果等进行优劣方面的是非判断,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全面的、系统的、具有自我反省意识的思维。批判思维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质疑提问、拓展深化等途径,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分析、推理、计算、综合和验证,区分不同的概念、公式定理、运算法则和解题策略,找到最为适合的应用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经验和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小学生最为常见的错误是惯性思维,在学完某些概念和公式定理时,因为分不清不同题目的区别,导致其乱用公式和定律,从而导致做题出错。这类错误是可以有效避免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这种情况故意设置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先做,之后给予点拨,最后让学生反思解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进而逐渐改变问题。
例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在初步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小数加减法中的凑整法设置陷阱,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培养其批判思维。比如可以先设置这类计算题:0.8+0.2-0.8+0.2,很多学生当看到这类题时不假思索地套用“a×b-c×d”的公式定律,得出“1-1=0”的结果,只想凑整,而忽略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导致计算出错。因此,当学生出现这类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再一次审题,找到问题所在,之后进行重新计算,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一道题不具备简便的因素就不可套用公式定律,需要遵照从左到右的一般运算顺序计算,除了有括号的例外。
混淆概念也是小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做题练习中常见的错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偏弱,他们在学习新的概念或者遇到新的问题时常常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错误理解概念、混用概念等。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这类混淆概念的问题设置陷阱,同样是先让学生自主解答,之后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例如,在“分数乘除法”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课题设置一些关于混淆数量和倍数概念的陷阱问题,比如:一班人数比二班多2/5,那么二班人数比一班人数少几分之几?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直接会得出2/5或者3/5,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将表示具体数量的2/5和表示倍数的2/5看成一个概念,没有分清数量和倍数的区别,设定单位“1”时没有固定数,从而得出错误结果。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让学生按照设置单位“1”的方法解答此题,很快有的学生会将二班人数看成单位“1”,得出一班的人数是(1+2/5)=7/5,最初算出二班人数比一班人数少的是:2/5÷7/5=2/7。在学生试着解答之后,教师还应该进行具体讲解,并总结错误原因,让学生之后做类似题目时先画线段图再求解。
拓展深化指的是在一种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类似的其他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解答,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在解答时因为无法进行知识迁移而导致出错,此时教师就可以指出错误所在,让学生自主改正错误和得出正确答案,使得学生在思维上得到拓展深化,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因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例如,小学数学中常会有“路程问题”,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相遇问题的解法,之后引入追及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比如小王和小丽在相距240公里的地方相向行驶,小王的速度是80公里每小时,小丽的速度是40公里每小时,他们什么时候相遇?教师可以根据题意按照“240÷(80+40)”的算式讲解,之后可以设置追及问题:小王和小丽一起去市中心,小王先步行,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2小时后小丽起电动车出发,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问小丽多长时间能追上小王?学生在做题时会出现各类错误,教师可以结合追及问题的口诀指导学生“先走的路程,需要除以速度差”,让学生根据口诀重新思考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问题陷阱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据他们平时经常会犯的错误,通过故意设置一些具有陷阱特征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质疑提问、拓展深化,从而在此过程中培养与形成批判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