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与理论创新

2021-11-22 13:51艳,李
税务与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理念发展

马 艳,李 皎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一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后形成的新思想,是关于中国应如何发展做出的理论创新。该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的,表达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随后在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2]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在新发展阶段下,习近平更是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4]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不但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同时也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理论根据与现实逻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的”。[5]197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也具有重要的背景条件,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一)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要

1.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体现在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这两方面的论述中。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而“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6]288,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有许多推动要素,如“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7]53,而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7]698,“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7]579。另一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的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8]2,3,“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8]3。

2.创新关乎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和在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在2011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第18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9]创新的微观主体是企业,而从科睿唯安提供的2021年世界百强科技创新企业的名单中可以看出,中国只有4家企业上榜,而美国有42家,日本有29家[10],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尤其体现在通信技术和半导体行业领域。据报道,2013~2015年,美国和日本在这两个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为18.82万项和16.71万项,而中国只有9.58万项[11]。20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需求占全球的23%,但是美国占据半导体行业的半壁江山,且在32个半导体行业类别中,有23个类别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2]

(二)协调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考量

1.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关于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在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作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媒介和条件的流通的核心问题是年产品的实现问题”[13]118,年产品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14]438也就是说,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不仅要保持总量平衡还要维持结构平衡,再生产要尊重一定的比例关系。而“国民经济中比例关系千千万万”[13]123,最根本的比例关系是“社会生产力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比例,其他一切比例都由此派生”[13]123。即最根本的比例是人口与环境的比例,其次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再次是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的比例,这也决定了农轻重的比例。

2.协调注重于发展中的比例失衡问题。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在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从不同区域之间来看,1979~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了11.3%、10.3%、10.3%和8.9%(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2019-08-19。,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相比全国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从城乡之间来看,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为19 281元,其中城镇为29 129元,农村为10 291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倍多。(2)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2-29。从不同产业来看,2015~2019年,第一产业比重低于9%,而且处于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38%~41%之间,也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在50%以上,呈现略微上涨趋势。(3)数据来源于EPSDATE数据库。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探究

1.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前提,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前提。“人靠自然界生活。”[15]161自然条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7]586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劳动改造世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6]519“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6]519,对自然的破坏终究会伤害人类自身。

2.绿色关注于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在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5]198等方面。首先表现为资源约束趋紧,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从统计数据来看,近1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处于上升趋势,2020年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28%(4)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而成。。2003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比日本的10倍还多,是世界上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7]其次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2005~2013年的全国土壤污染数据显示,有超过16%的土壤被污染,其中耕地土壤污染占到19.4%[18],这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逐渐超出了范围。据统计,我国的大城市普遍存在生态赤字的现象,尤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最为严重,北京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其环境承载力的25倍,广州和上海分别超出30倍和45倍。[19]

(四)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追溯与现实挑战

1.开放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早在马克思时期,他就已经指出开放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开放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开放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20]40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20]401。另一方面,开放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20]401,402但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开放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不平等贸易,造成大量的不发达国家不仅没有从中获益反而更加落后,真正的开放唯有在共产主义形态下才能实现。

2.开放致力于发展过程中的内外联动问题。这个问题具体表现为我国开放水平不高和面临更加复杂的开放形势。首先,开放水平不高问题。一方面表现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失衡,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21]另一方面表现为我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是经济总量大而不强,在国际开放中的话语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支撑我国“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22]其次,当今中国面临的开放形势较以前更加复杂,开放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突出表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据统计,2008~2016年,美国对其他国家采取了超过600项的贸易保护措施[23],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进口关税,并于2019年上调至25%。[24]

(五)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源泉与现实意蕴

1.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细化,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中,原始社会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共同贫穷状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物质财富极度缺乏,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0]405,但是“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20]413,贫富差距造成两极分化。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413在未来社会,“超出社会当前需要的生产过剩不但不会引起贫困,而且将保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20]422,“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0]307,“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20]308。

2.共享立足于现实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在现实发展的过程中,公平正义问题主要体现在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大等方面。从家庭财产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25]从收入差距方面来看,2003年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79,2008年为0.491(5)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2017-10-10.,大大超过了0.4的世界警戒线。从社会保障再分配来看,虽然中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增加,但是根据2014年的全国财政发放的养老金补贴决算去向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相比,前者不仅工资低,而且额外补贴仅占后者的不足2%。[26]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问题,新发展理念得以提出。这一新理念的五个要素具有严密的系统逻辑,强调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体现出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引领性、综合性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又是对它的发展。继承性体现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方法论的一致性,创新性在于新发展理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框架。基于此,本文认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体现在理论层面、经济运行层面、世界层面。

(一)新发展理念的继承性

1.新发展理念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框架,通过五个维度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在谈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从一般意义上构建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维度。新发展理念五个维度的逻辑框架与马克思四个维度的逻辑框架之间并不冲突,五大发展理念在新时代对马克思四维逻辑框架具有较强的继承性,表现为方法论上具有一致性,理论维度具有联系性。

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四环节框架具有方法论的一致性。马克思曾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27]13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利用社会再生产四环节构筑起来的《资本论》则是“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27]385,“《资本论》的辩证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13]208,而唯物辩证法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方法。正如习近平所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28]136。例如,矛盾分析法。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体量大却不强,臃肿虚弱问题突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5]201。又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5]206。再比如,尊重客观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209。再例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5]199我们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唯物辩证法。

2.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四维逻辑框架具有理论维度的联系性。一方面表现为两个框架之间的起点与终点的联系性。在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中,马克思阐明了“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29]26。其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生产与消费是首要的。“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29]36,37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而消费又与生产具有同一性。在新发展理念的逻辑框架中,创新是发展的起点,即“创新是第一位的”[30],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首先是生产过程的创新。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体现与归宿,共享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指明方向,共享具有消费过程的共享。另一方面,两个框架的中间环节具有联系性。在马克思四维逻辑框架中,分配与交换是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在生产者和产品之间出现了分配,分配借社会规律决定生产者在产品世界中的份额,因而出现在生产和消费之间”[29]31,32,“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同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29]36,这清楚表明分配与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中介,这个中间过程又体现出四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绿色、开放都是实现共享的途径,是连接创新与共享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倡导的创新与共享,不能离开协调、绿色、开放。

(二)新发展理念的创新性

新发展理念虽然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五维的逻辑框架与四维的逻辑框架之间具有方法论上的一致性与理论维度的联系性,但是马克思的逻辑框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五维的逻辑框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创新,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超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新发展理念在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时代的聚焦与延伸,将其扩展为五大支点,并且五大支点与四个环节之间彼此支撑,构筑成更加立体化的框架。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表现为生产过程更加聚焦创新,中间过程更加强调协调、绿色、开放,消费过程更加关注共享。

首先,生产过程更加聚焦创新,但创新又不仅仅是生产的创新。一方面,生产过程更加聚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物质增长时代不同,更多地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即由聚焦经济增长速度转向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也越来越依赖自主创新。因此,生产过程要更加强调创新。另一方面,创新又不单单是生产的创新。创新较之原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演变为更加复杂的系统。“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22]“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

其次,中间过程更加强调协调、绿色、开放。一方面,马克思将分配、交换视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而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系统不断庞大,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分配与交换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中国共产党对分配、交换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更强调是协调的分配、绿色的分配、全球的分配,是协调的交换、绿色的交换、开放的交换。另一方面,协调、绿色、开放远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作用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协调出现新特点,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虽然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但是马克思没有将绿色看成是生产的约束条件。开放理念只是零散地分布在马克思的思想之中,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模型假定为封闭的体系,而现在开放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我们所面临的开放局势也较之以往更加复杂。

最后,消费过程更加关注共享,但共享又不仅仅指消费共享。一方面,消费过程更加聚焦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存在于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中,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可以朝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在实践中逐渐落实共享,这就集中通过消费环节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共享不仅仅体现为消费共享。共享的目的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31]110,这就意味着共享蕴含于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同时共享内在地包涵着社会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在分配环节尤为凸显。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发展内涵已经超越了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概括,研究的广泛性增强,维度增加。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和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再是产出水平的最大化,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四环节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是发展内涵的扩大,是一个既能够将社会再生产四环节整合到一起,又能够将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复杂关系用自洽的逻辑组合起来的框架,不仅是现实的框架,也是分析的框架。

(三)新发展理念的现代性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符合时代特色和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2]。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指导现实经济运行层面和世界层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具有特色性、践行性、世界性。

首先,新发展理念具有特色性。新发展理念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化。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发展问题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经济发展规律的不断认识,明确了发展的目的、动力与途径,是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发展学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的思想引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发展元素,开拓了新的发展境界。

其次,新发展理念具有践行性。新发展理念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形成了务实的发展思路,使得这一理念更具可操作性,找到了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探索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新途径,深化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使经济更具竞争性、平衡性、持续性、联动性和公平性。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旗帜。

最后,新发展理念具有世界性。新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中国,同样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尤其是给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新发展理念立足于中国发展现实,紧密结合世界发展潮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发展理念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着眼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念发展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