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瑞
就业政策是在大学生就业难、择业难问题产生后,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就业、有序择业所制定的辅助性措施。就业政策的实施对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我国特定阶段就业政策的有效落实进行简单阐述,旨在明确特定阶段就业政策的优化方法,为我国社会人才体系的持续完善提供助力。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不仅如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剧,人才聘用量明显减少,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为解决后疫情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有关支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劳动保障工作以及“基层就业”“就业优惠”“未就业保障”等就业政策,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协助企业在后疫情时期做好复工稳岗及人才聘用工作,通过合理调配社会人才资源,来满足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1]。在就业政策带动下,大学生的就业目标逐渐明确,整体就业积极性得到增强。据了解,某省在就业政策颁布后,大学生就业主动性明显提升,他们对国企、民营企业、外企等工作单位的选择并无明显差距,但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却有较大区别。比如某校大学生在2019年毕业后,选择一线城市为就业地点的学生占45%,有51%学生选择中小城市,仅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另外,尽管就业政策可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起到一定的引导与激励作用,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我国就业政策掌握程度不足,未能及时关注就业政策导向,最终导致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效能被迫弱化。
特定阶段的就业政策颁布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受疫情严重影响,各企业组织招聘周期延长、减少招聘的趋势明显,而与之相向的是,大学生数量的增长率却逐年增加。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630万人,2020年却增长至874万人。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择业盲目的问题突出。对就业政策来说,将提出更多要求,需要政府部门基于当前毕业生数量增长趋势的现状,持续完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就业政策导向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样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质量差的方面。据了解,2019年某届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后,整体的失业率为11.2%,可见大学生在就业后的首次就业质量差,容易出现失业现象。另外,部分高校为确保学生就业率,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并选择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最终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影响国家就业政策的实施。
大学生就业意识、观念明显不足,整体认知出现偏差是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2]。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清晰,并且由于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其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盲目性,甚至会产生依赖同伴、亲属介绍的就业思想。再者,多数学生对就业市场整体环境感知不足,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不理解就业环境、就业形势分析不透彻等情况。
首先,大学生对我国特定阶段就业政策的基本认知、关注程度,直接影响着就业政策的有效落实以及大学生就业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就业政策的宣传,在政策颁布的初期阶段,制定系统的政策宣传方案,并采用多元化、创新性的宣传方式,扩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其次,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就业政策,明确自身就业方法、基本目标,还可以采用线上网络与媒体平台、线下报纸期刊等混合式宣传方式,解读就业政策的具体细节。学生在就业政策广泛宣传中,可结合自身情况、需求享有国家给予的补贴、优惠政策,科学规划职业发展[3]。比如政府部门可借助大学生常用的微博、知乎、微信等平台,发布就业政策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准确的就业政策信息,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择业。
最后,在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力度的前提下,政府部门还需与高校建立联系,帮助其解读就业政策,构建完整的就业辅助机制,为学生提供择业理论指导、就业技能学习等服务,使学生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联动下高效率地完成就业工作。在宣传就业政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针对当地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地解读就业政策,确保就业政策的有效落实。比如,政府部门可引导高校定期组织“校园就业宣传”“就业政策宣传”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增强我国就业政策宣传的有效性。
为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政府部门还应在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并利用自身宏观调控职能,与高校、企业共同建立就业市场管理体系。还可以根据高校专业设置,针对性地组织事业单位、相关社会企业到校招聘,使高校与企业、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确保大学生就业、择业对象的可靠性[4]。在此期间,高校应在大学生就业前期,根据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培训、面试技巧传授、岗位匹配等课程学习,让大学生更为全面地掌握就业市场整体情况。
除此之外,积极的就业政策不仅是为高效率分配社会劳动力,更是为社会经济建设构建完整的人才体系。因此,在“大众创业”的市场环境下,政府部门可联合高校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借助就业政策中的“创业优惠政策”,使学生在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中找到自身职业的归属,凸显我国就业政策的指导价值。比如在学生创业、就业时,政府部门可规范管理创业资金链条,并将其渗透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全过程,使学生在政策激励中主动就业或创业。
在我国就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大学生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应加强就业政策实施中的监管力度,明确政策实施中各部门监管责任,强化就业政策指导效能。具体来说,政府部门需在就业政策实施中,实时监管就业政策执行部门的宣传、资料审核、补贴审批等工作,并利用更为系统的奖惩机制,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岗位积极性,使其用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解读政策、应用政策,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5]。
除此之外,在监督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的前提下,政府部门还需主动调查管辖区域学生的就业现状,加大政策宣传推广以及投入,及时处理张贴虚假招聘信息、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等具体就业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政策保障,确保我国就业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另外,在就业政策落实中,维护大学生就业的公平性,政府部门还需督促事业单位、公共部门招聘流程的公开化。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需要设置就业政策的评估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评估该政策的指导效果,增强就业政策的可操作性。比如大学生下基层工作时,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全面分析大学生的权益保障效果,保证大学生就业质量。
在我国就业政策引导下,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条件。首先,高校应在就业政策解读中,有序开展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并根据大学生就业形势,为他们提供择业、就业咨询服务,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导服务。现阶段,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被广泛渗透在各行业中,高校可联合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化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系统。首先,在系统运行中,为学生普及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提取就业信息,梳理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及时掌握人才招聘信息、了解就业政策;其次,在利用就业政策时,相关部门还应确保政策实施的针对性。比如政府部门在调查当地大学生就业情况后,对于未就业大学生,可根据相关政策内容,为大学生提供基础性的劳动保障以及正确的就业政策引导。或者为大学生介绍实习单位、临时性工作,帮助学生积累就业经验。在大学生异地就业时,可借助就业政策中的落户政策,解决大学生就业后的户口、人事档案迁移等问题;最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不仅会面临就业难问题,还会在就业期间面临不公平、性别歧视等问题。因此,在完善就业政策的基础上,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健全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范大学生就业管理体系,明确大学生享有就业政策的权利。同时,根据我国对社会劳动相关的法律规定,出台解决就业歧视、就业中侵权问题的相关法律援助政策,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后,可根据自身需求依法享有优惠、补贴、法律援助等就业政策。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建设过程中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就业政策实施效果不佳。为提高我国特定阶段就业政策的落实效果、给大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就业条件、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相关部门应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持续完善就业政策,构建系统化的就业政策引导机制,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