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政
2014年,教育部针对地方新建及年轻的本科院校推出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议把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而转型后的高校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宿迁学院作为一所2002成立的年轻本科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从一所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向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并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即努力办成一所区域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为了进一步贯彻办学目标,宿迁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业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县区乡镇政府建立紧密的联系,与当地企事业、用人单位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产学研机构,拓展了很多社会实践基地,有效地解决了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契合度不够高、大学毕业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留在地方就业服务意愿不够强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对应用型的认识不够。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应用型的内涵。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有所区别的是,应用型人才指的是把知识和技能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一类人才,更加注重应用性和技术性。当前很多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忽视自身专业的应用性,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理论课的学习,不注重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专业自信,导致专业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意识不够[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突出对应用性能力提升的重视,规划的主要生涯目标仍然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教师资格证、考研、考公、入党等,这些目标固然重要,但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和功利性,对专业实践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学习和提升的规划不够清晰,对于素质能力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竞赛、创新能力、钻研能力等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
大学生主动就业意愿不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德育和劳育未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意识形态和行为动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对于职业定位和发展,就业观和劳动观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不就业、延迟就业和盲目就业等现象都是因为大学生就业意愿不强,缺乏正确的就业观所导致[2]。
第一,高校因素。应用型高校为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与服务地方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大学生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必然会影响人才的输送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二,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意向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紧迫度,大学生所在的生源地直接影响就业地的选择,家庭的人脉资源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业和岗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自主就业选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地方因素。由于宿迁学院地处江苏省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处于洼地,地方政府层面制定的就业优惠政策更倾向研究性高校大学毕业生,对笔者所在院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和吸引力不够,不利于非生源地大学生留在地方发展,使大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培养难度增大。
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宿迁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应用型高校,首要责任就是为地方输送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应当制定与地方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与地方发展契合度更高的人才而努力。当前,笔者所在院校已经与当地的知名企业京东商城、洋河集团、阿尔法集团成立了京东商学院、洋河学院和阿尔法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为计算机类、电子商务专业、营销专业、机械类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实践平台。目前,在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笔者所在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专业已经与企业合作,转为嵌入式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实践应用型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服务意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把“三全育人”融入就业指导服务中去,切实提升大学生服务地方的就业意识水平。全员育人指的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机制下,学校的全体人员、家庭成员、社会人员和学生自身都参与到大学生的育人工作中去,特别是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树立服务地方发展的就业意识,让大学生成为地方社会发展所需人才[3]。全过程育人,指的是把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贯穿大学四年生活学习中去。全方位育人,指的是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融入大学里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贫困生管理和资助工作中教育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树立合理的就业理念。在评奖评优工作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看待荣誉与奖励的关系;在组织发展工作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奉献精神,提升服务意识。
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校企地”合作平台,提高大学生参与地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机制。首先,要围绕服务地方发展加强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度指导大学生完成专业化、应用化的实践活动。其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对应的行业与大学生专业相结合,开展长期有利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应当兼顾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效益提升,重视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制定相关优惠岗位政策,优先吸引顶岗实践的大学生能够留在地方企业服务。地方应当从政府层面制定灵活的就业支持政策,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应当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有所倾斜,这样才有利于地方高校大学生长期留在地方服务。
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选择有着直接影响,家庭环境不仅对大学生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角色,而且在认知、行为、生活等方面影响着学生。因此,想要提升大学生服务地方的意识,必须从家庭层面去做好引导,让父母能够理解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性。服务地方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服务地方发展的方式并不是单一地留在地方扎根,也不是长期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化的。比如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文化交流、宣传学习,等等。家庭应该与高校积极配合,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地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地方服务参与度,增强城市归属感,主动学习交流地方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让家庭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培养学生的家庭劳动精神和社会劳动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劳动精神和服务地方的劳动意识。
大学生要清晰进行自我定位,从进入大学之后就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中长远生涯目标,而且要突出应用型的定位。当然,这需要由学校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完成目标设定,特别是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和实践教师队伍要发挥其重要性。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体系,让大学生自我革新和发展,从思想和价值观层面就要占据主动。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有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才会具有大局服务意识。意识形态决定其行为,有了服务地方的意识,才可能会在行为上积极实践。另外,大学生应该把专业学习与应用性能力提升相结合,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了解所学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关系,熟悉所学专业在地方的就业前景,并根据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标准去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4]。
提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服务地方的意识需要从高校、地方、家庭、学生等四个层面进行立体设计,包括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就业服务指导、地方的就业实习实践机制、人才招聘政策、家庭的支持、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定位,都要纳入到一个整体进行考量,通过高校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大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内容和方式,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齐头并进、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