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虹燕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中学文理校区 浙江 杭州 310012)
教育改革推动了当前教育方式的创新,同时也加速了教育理念的变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材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其教育方式也应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关注浅层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深入挖掘阅读内容背后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1.1 过于注重碎片化阅读,阅读层面过于浅显。针对当前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而言,对比过去的灌输式阅读教学模式而言,自主式阅读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发声的机会,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是意味着将语文阅读课堂直接交给学生,这样容易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演变为杂乱无章的表演。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当注重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知识阅历存在一定的限度,完全放手让学生展开阅读,不仅达不到阅读教学目标,反而会偏离阅读教学的方向,无法深入探究阅读文本的弦外之意,所提出的观点南辕北辙。因此让学生们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往往会成为学生碎片化阅读学习环节,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浅层层面,整体的阅读学习过程自然就变得毫无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并不是简单的回答学生问题的环节,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对于学生的阅读问题进行区分,而盲目的进行一一解答,反而会浪费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语文阅读文本的弦外之意无法得到有效挖掘,此时阅读教学失去原本的价值,不利于整体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1.2 个性化阅读痕迹过重,偏离语文阅读教学主旨。语文教师受到建构主义理念的影响,善于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们对于阅读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认识不足,在课堂上看似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全新的阅读视角,实际上学生的阅读质量出现了下降,对于文本内容进行随意化解读,解读方向出现了偏差。实质上真正的个性化解读主要是基于感性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其本身是一种从阅读文本延伸到学生的阅读思维的过程,并不是任何学生只要说出不一样的阅读视角就属于自己的个人认知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虽然学生们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某个观点提出了属于自己的质疑,但是对于阅读内容仅仅停留在质疑的视角上,难以令人信服,甚至有的学生的阅读解读出现了偏离原本的阅读方向,从本质上而言,当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实质上就是一种想要寻求新鲜感的表现,其整体缺乏逻辑性,最终导致学生的阅读环节始终不能突破原有浅层认知,自然无法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中的弦外之意了。
1.3 应试教育光圈始终难以突破,停留阅读考点教学。如今新课程教育改革已经进展到了一定程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全新教育方式,整体的阅读课堂呈现了全新的教育面貌,但是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停留在阅读课堂中,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始终无法摆脱考试,一旦需要考试就需要获得高分,那么教师将整体的阅读教学内容更加偏向于考试技巧的教学,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们强调考点,答题模板等,让学生们根据考试整体要求探索固定的解题方法。在语文教材中原本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凝聚了作者的深层次的智慧,蕴含多种审美理念以及深刻的思想情感表达。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将任何的阅读文本直接转变为了考点的讲解,并设计多样化的阅读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层层分析,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渐渐被消磨掉,学生又哪来的精力以及兴趣了解阅读文本的弦外之意呢,又何来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升呢?
1.4 难以跳出直观阅读舒适圈,无法读懂阅读深层内涵。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互联网资源丰富以及共享教育机制的出现突破了阅读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们在阅读学习中扩展自我阅读视野,深化对于文本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应用虽然为学生们提供了直观的阅读体验,但是也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呈现直观的图片以及视频内容,让学生们生动感悟阅读内容,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被图片将学生的思维限定了固定的认知情境中,视觉的直观提供阻碍了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呈现直观的阅读图片,仅仅是将阅读文本翻译成了图片的形式,并不利于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展开深入解读,更无从理解弦外之意,导致学生们对于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固定在图片或者视频等浅层内容上,无法真正体会阅读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2.1 组合阅读文本,梳理阅读弦外之意的规律。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具体停留在浅层层面,体现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过于碎片化。而让学生深入探究阅读内容的弦外之意并不是让学生探究多个视角,而是让学生对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强化不同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引发学生们对于全新阅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面对学生阅读文本过于碎片化的现状,教师应当注重站在阅读教学的高度,突破原有文本阅读的局限性。具体体现为教师注重对于文本阅读内容的深入探索,明确学生阅读知识掌握点,之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进行扩展研究,通过深入探索,让学生们了解文本信息,有序进行阅读学习。寻找多篇文本内容,寻找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提取关键性信息,将学生们从碎片化阅读中解脱出来,同时多文本阅读学习中,还可以引领学生们借助文本内容的相关性,有效调动自我知识结构,实现对于文本内容的重新构建,让深入探究不同文本中的弦外之意,促进学生阅读文本知识的结构化,实现阅读文本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例如《社戏》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们共同品位鲁迅先生的乡愁,在《社戏》中鲁迅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以及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鲁迅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之后再次引领学生们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故乡》和九年级的《藤野先生》,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藤野先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而《故乡》则采取对比手法,三篇文本所运用的手法各自不同,但是都是体现了鲁迅先生乡愁,呈现了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
2.2 发动自我想象力,理解弦外之意的内涵。形象思维主要是利用具体的表象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主体通过善于结合自我生活经验,进一步调动自我表象所积累的新的形象从而达到其对于对象的深入理解以及认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让学生对于文本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则会导致学生们对于与文本内容的冷冰冰的解读,导致阅读文本的教育价值被压缩。因此在展开详细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引领学生们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有效发挥自我想象力。一方面通过主动联想,将原本抽象的符号还原为具体的情景,让文本内容进一步获得有效扩展。另外一方面则是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理念,结合文本信息充分认识文本形象语言。在交流分享中完善形象认知,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们在想象中理解文本弦外之意。例如《回忆我的母亲》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鉴赏,“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组织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们联合当时社会背景,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学生们解读朱德这句话,了解到溺婴在中国旧社会是常有的事情,因为经济困难,无法养活,直接将婴儿溺死,这是多少触目惊心的事情啊,朱德写这件事情的目的应该是想表达中国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也是中国旧农村的一个缩影。之后再次分析“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学生们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母亲的同情革命与了解革命的形象,即使儿子当上了总司令,却依然坚持做一名农妇,让学生们展现想象力,想象朱德的母亲的农妇的形象,从简单的话语中跃然纸上,读懂简单的话语中实质上是在赞美母亲的高尚革命情操。
2.3 寻找文本争议点,理解弦外之意的深情。对于文本阅读并不是简单停留在浅层层面,而是注重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重新构建的构成。学生们在具体面对文本信息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们深入理解文本,对于文本内容进行批判性学习,而这恰好是学生对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析与探索,也是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深层次理解的过程。对于文本内容的有效质疑以及批判主要是让学生不再是单纯站在简单的文本阅读层面进行阅读学习,而是深入文本中,经过自我的深层次的思考而获得对于文本内容的有效认识。学生在具体阅读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看客,而是自我与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的过程,并在思维活跃的基础上获得对于阅读文本认识的满足感,全方位理解文本内容的弦外之意,并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背影》阅读教学中,当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将题目《背影》改为《浦口惜别》或者《深情的橘子》《父爱》等好不好?”学生们根据自己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展开详细的解析,有的学生说,如果将背影改为浦口惜别是非常好的,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围绕浦口车站送别这一场景来呈现父子情深的,因此更改为这个名字恰好可以涵盖整体内容。还有的学生说不能更改为浦口惜别,因为整篇文章内容都是围绕背影所展开的,从记忆中的父亲的背景进入到告别中父亲的背景再次到思念中父亲的背影等,可以这样理解为父亲的背影贯穿了全文。对于《背影》更改为《父爱》大部分学生都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学生们分别从多个视角辨析《背影》题目中所蕴含的弦外之意,有的学生说“背影”是父爱的定格,还有的学生说“背影”视角新颖,为我们探究留下了想象空间,甚至有的学生说“背影”是全文线索,将父子之间的爱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们在对于《背影》题目解析的过程中,深入文本,读懂了题目的弦外之意,并深深体会到了父子之间的亲情。
2.4 设计开放化问题,升华弦外之意的情怀。在语文阅读文本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提供实践性机会,而课堂提问则是有效打开学生文本阅读思维,对于阅读提问不仅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应当注重具有一定思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深入思考中读懂弦外之意,而不是被迫寻求阅读结果。在当前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很多虚假提问以及泛泛提问等,这样的提问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而会剥夺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阅读学习陷入到被动学习情境中。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尽可能的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读懂文本中弦外之意,并在阅读中深化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在积极主动思考中升华对于文本内容的认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并逐步发展自我思维创造力。教师在具体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辩证看待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给予恰当指正与引导,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们放飞自己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原本文本阅读范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们对于阅读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并设计问题: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学生们结合文本内容展开分析,作者采取了拟人的手法,秋风也会生气,展现了秋风的迅猛,也从侧面呈现了作者当前处境艰难以及愁苦的情绪。之后带领学生们进一步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景色描写的作用,之后学生们对于景色描写展开详细阐述,这个句子具体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方法,并运用了浓厚的笔墨渲染出暗淡的秋季惨淡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当前的凄凉的心境,并暗示了一场秋雨的来临。学生们放开自己的思维,读懂文本中所表达的内涵。最后让学生们深入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进行解读,学生们从句子中读出了诗人跳出自身痛苦困境,进而迸发出激情与希望,将诗人对于天下寒士的关怀呈现了出来,也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固化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理解能力往往也会跟随阅读文本内容而产生变化,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们深入把握文本内容的弦外之意,带领学生们共同解读文本,看透文本内涵,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主阅读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在深入阅读环节中,组织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展开多视角分析,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理解能力,真正理解弦外之意,把握文本阅读内容的主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